关于美国警察、黑人、美国社会的事情,我想打一个比方:
————————————————
一个人品中等(以全体国民为基数的中等)的初中班主任,他发现自己的职业时间、精力有相当一部分被班上一个叫做“黑人”的学生的频繁、严重的违纪给占用了。他苦恼的是,全班有十几个孩子,为啥这个叫做“黑人”的孩子的违纪就是严重很多。如果不是教室有监控,他很想一脚飞过去踹倒“黑人”。
而体贴“黑人”这名学生的社会学家会指出他的违纪严重,背后有更深的社会根源。
该班主任会说他一个月就那一点点薪水,上课教书就完了,没有心思去拯救世人。他不管什么违纪背后的社会根源,他只知道谁违纪太严重害他多支出很多精力、他就想整谁。
————————————————————
链接
“最近一个朋友翻译了《纽约时报》上的一篇报道,关于纽约黑人在公立学校择校的问题,其中存在一种现象叫“种族再隔离”。种族再隔离是自愿的,简单说,在同一个学区里既有差校又有优秀学校的情况下,黑人宁可扎堆上差校不要去优秀公校上学。这种择差而读书的现象是黑人和少数族裔家长在完全自由自愿情况下做出的选择。这篇报道是2016年美国黑人作家汉娜·琼斯首先发现并追踪调查的结果。
美国的公立学校总体来说是就近入学,但也并非严格地住址与学校一一对应。同一学区内往往有数所学校,学区内的孩子有权利申请本区内的任何一所学校。汉娜·琼斯家附近有两所小学,一所学校师资强、设施新,学生基本都来自中产及以上家庭;另一所学校破破烂烂,学生基本都来自贫困家庭。本区内的孩子原则上可以申请这两所学校里的任何一所。按我们华人一贯的做法,不出意外,立刻会把孩子送到师资条件好的那所,本来就砸锅卖铁要买学区房,上名校呢,现在送上门来的好学校优秀师资,哪里可能不选而送孩子上差校呢?
但是纽约城的居民不是这样的。他们的选择是:家境好的学生都会优先选择好学校,家境差的则自动前往差学校,再加上贫困家庭又碰巧以非裔或者拉丁裔居多,所以差校就变成黑人和拉丁裔中的贫困家庭扎堆的地方,于是形成“种族再隔离学校”——有色人种、黑人、说西班牙语的拉丁裔等底层穷人都进差校,而白人等富裕家庭的孩子都进了那家师资强设备新的好学校。
这些以黑人以及有色人种的穷爸爸穷妈妈们,并不想把孩子送进好学校,也不欢迎富裕家庭的孩子到差学校来就读,他们担心学校会被富人操纵,他们要保留自己的话语权。 “
————————————————
一个人品中等(以全体国民为基数的中等)的初中班主任,他发现自己的职业时间、精力有相当一部分被班上一个叫做“黑人”的学生的频繁、严重的违纪给占用了。他苦恼的是,全班有十几个孩子,为啥这个叫做“黑人”的孩子的违纪就是严重很多。如果不是教室有监控,他很想一脚飞过去踹倒“黑人”。
而体贴“黑人”这名学生的社会学家会指出他的违纪严重,背后有更深的社会根源。
该班主任会说他一个月就那一点点薪水,上课教书就完了,没有心思去拯救世人。他不管什么违纪背后的社会根源,他只知道谁违纪太严重害他多支出很多精力、他就想整谁。
————————————————————
链接
“最近一个朋友翻译了《纽约时报》上的一篇报道,关于纽约黑人在公立学校择校的问题,其中存在一种现象叫“种族再隔离”。种族再隔离是自愿的,简单说,在同一个学区里既有差校又有优秀学校的情况下,黑人宁可扎堆上差校不要去优秀公校上学。这种择差而读书的现象是黑人和少数族裔家长在完全自由自愿情况下做出的选择。这篇报道是2016年美国黑人作家汉娜·琼斯首先发现并追踪调查的结果。
美国的公立学校总体来说是就近入学,但也并非严格地住址与学校一一对应。同一学区内往往有数所学校,学区内的孩子有权利申请本区内的任何一所学校。汉娜·琼斯家附近有两所小学,一所学校师资强、设施新,学生基本都来自中产及以上家庭;另一所学校破破烂烂,学生基本都来自贫困家庭。本区内的孩子原则上可以申请这两所学校里的任何一所。按我们华人一贯的做法,不出意外,立刻会把孩子送到师资条件好的那所,本来就砸锅卖铁要买学区房,上名校呢,现在送上门来的好学校优秀师资,哪里可能不选而送孩子上差校呢?
但是纽约城的居民不是这样的。他们的选择是:家境好的学生都会优先选择好学校,家境差的则自动前往差学校,再加上贫困家庭又碰巧以非裔或者拉丁裔居多,所以差校就变成黑人和拉丁裔中的贫困家庭扎堆的地方,于是形成“种族再隔离学校”——有色人种、黑人、说西班牙语的拉丁裔等底层穷人都进差校,而白人等富裕家庭的孩子都进了那家师资强设备新的好学校。
这些以黑人以及有色人种的穷爸爸穷妈妈们,并不想把孩子送进好学校,也不欢迎富裕家庭的孩子到差学校来就读,他们担心学校会被富人操纵,他们要保留自己的话语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