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网友“栗子君”的发言:
无神论可以有两种道德,一种是自足的道德,这种道德只关注自我本身是否做到,是否坚守某种价值,不在乎外界是否回报自己,也不对外界有过于美好的幻想;第二种道德,是博弈的道德,也就是人性化。这种道德关注群体的反馈和回报,针对反馈和回报,做对等调整。大部分人只能在相对不重要、不关乎切身利益的事情(比如为陌生人指路,捐款给贫困儿童)上,坚持第一种道德;只要涉及大量投入和切身利益,基本都会变成第二种道德,只是早晚的问题。个人观点:人类的道德,基本是以第二种道德为基础形成的,但是人们往往会特别赞扬第一种道德(自己却不去做)。这其实就是鲁迅说的“捧杀”!很多理想主义的文艺作品,实际上也是一种“捧杀”,因为它往往暗示理想主义会得到回报(通俗文学往往是现实回报,严肃文学往往是精神回报和升华),却没有揭示理想的代价,理想的“无用”。我觉得鲁迅先生写的小说要多看看,比如《故乡》、《铸剑》、《非攻》这些,都写了先驱者的寂寞,以及不附带任何条件的道德实践,不抱太多希望的行动。这是特别难的。
-----------------------------------
“栗子君”的发言对大家有何启示?
假设你有个儿子,你希望他在男女关系领域践行“栗子君”说的第一种道德么?
如果你和你的儿子都是无神论者而且你希望他践行第一种道德,可以在评论区说清楚理由。(把“儿子”替换成“女儿”也可以)
无神论可以有两种道德,一种是自足的道德,这种道德只关注自我本身是否做到,是否坚守某种价值,不在乎外界是否回报自己,也不对外界有过于美好的幻想;第二种道德,是博弈的道德,也就是人性化。这种道德关注群体的反馈和回报,针对反馈和回报,做对等调整。大部分人只能在相对不重要、不关乎切身利益的事情(比如为陌生人指路,捐款给贫困儿童)上,坚持第一种道德;只要涉及大量投入和切身利益,基本都会变成第二种道德,只是早晚的问题。个人观点:人类的道德,基本是以第二种道德为基础形成的,但是人们往往会特别赞扬第一种道德(自己却不去做)。这其实就是鲁迅说的“捧杀”!很多理想主义的文艺作品,实际上也是一种“捧杀”,因为它往往暗示理想主义会得到回报(通俗文学往往是现实回报,严肃文学往往是精神回报和升华),却没有揭示理想的代价,理想的“无用”。我觉得鲁迅先生写的小说要多看看,比如《故乡》、《铸剑》、《非攻》这些,都写了先驱者的寂寞,以及不附带任何条件的道德实践,不抱太多希望的行动。这是特别难的。
-----------------------------------
“栗子君”的发言对大家有何启示?
假设你有个儿子,你希望他在男女关系领域践行“栗子君”说的第一种道德么?
如果你和你的儿子都是无神论者而且你希望他践行第一种道德,可以在评论区说清楚理由。(把“儿子”替换成“女儿”也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