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百分之七十的中学老师控诉自己班上的学生热爱游戏与学习成绩是显著负相关,能够说明“热爱游戏”是因,“成绩不好”是果吗?当然不能。因为有可能一个孩子先是心理出现严重问题,然后沉迷游戏和成绩下降都出现了。
这就是所谓的“相关性”不等于“因果性”。
————————————————
怎么识别出这个“因果性”呢?我给出一个观察的视角,提供给中学老师与中学学生。尤其是学生,应该可以用这个办法去识别同学,举例如下:
甲、乙二人都不是很勤奋,而且成绩差不多,他们业余会看看闲书、看看电影。甲、乙二人作为好友一起去探寻新的业余爱好,他们尝试去玩游戏。甲对游戏“一见如故”而且天赋还可以,乙觉得“不够喜欢”而且“笨手笨脚”。。。。。乙还是继续看闲书、看电影,甲开始把爱好重心放到打游戏。。。。。。。
如果以后出现甲的成绩明显比乙差很多,那锅很可能就归游戏背。
————————————————
人与人之间、人与业余爱好之间存在一个缘分的问题(敲黑板“缘分”)。如果甲、乙二人一开始成绩差不多、勤奋程度类似,而且他俩都去尝试打游戏。仅仅因为一个“缘分”问题,喜欢游戏的那个比不喜欢游戏的那个成绩差很多,那么就可以推断“爱游戏”是因,“成绩下降”是果。
————————————————
我的这个思路很难搞成严谨的调查项目。但是,确实存在试图打游戏但是跟游戏没有缘分的人。在读中学生可以用我这个思路观察同学。
——————————————
在知乎为游戏辩护是政治正确,在中学老师和家长那里把锅推给游戏是政治正确。
麻烦诸位理智一些,缜密地、不带感情色彩地分析游戏这个爱好。
这就是所谓的“相关性”不等于“因果性”。
————————————————
怎么识别出这个“因果性”呢?我给出一个观察的视角,提供给中学老师与中学学生。尤其是学生,应该可以用这个办法去识别同学,举例如下:
甲、乙二人都不是很勤奋,而且成绩差不多,他们业余会看看闲书、看看电影。甲、乙二人作为好友一起去探寻新的业余爱好,他们尝试去玩游戏。甲对游戏“一见如故”而且天赋还可以,乙觉得“不够喜欢”而且“笨手笨脚”。。。。。乙还是继续看闲书、看电影,甲开始把爱好重心放到打游戏。。。。。。。
如果以后出现甲的成绩明显比乙差很多,那锅很可能就归游戏背。
————————————————
人与人之间、人与业余爱好之间存在一个缘分的问题(敲黑板“缘分”)。如果甲、乙二人一开始成绩差不多、勤奋程度类似,而且他俩都去尝试打游戏。仅仅因为一个“缘分”问题,喜欢游戏的那个比不喜欢游戏的那个成绩差很多,那么就可以推断“爱游戏”是因,“成绩下降”是果。
————————————————
我的这个思路很难搞成严谨的调查项目。但是,确实存在试图打游戏但是跟游戏没有缘分的人。在读中学生可以用我这个思路观察同学。
——————————————
在知乎为游戏辩护是政治正确,在中学老师和家长那里把锅推给游戏是政治正确。
麻烦诸位理智一些,缜密地、不带感情色彩地分析游戏这个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