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大多数的大学生不爱学习?

提问者一开始的提问是: 为什么现在大多数的大学生不爱学习?


答:因为大多数大学生不是智力精英(扩招之后就更明显了)

——————————————————

一般是大学课程比高中课程难 (少数很水货的专业例外) ,高中课程比初中课程难,初中课程比小学课程难。小学时代拿双百分的孩子,即便不堕落,上中学、大学之后也会发现很难拿到一门课九成的分数。总而言之,念书这件事,随着你就学层级的上升,越来越难。

既然课程越来越难,念书的时候就很难体会到读书的妙处。

有人说,哲学书读起来多么美妙;有人说,背单词真是爽;有人说,看见数学符号就像看见流淌的音符;有人说,红楼梦真乃千古奇书。。。。如果说这些话的人是真心的,那么他们在相关领域的天赋不低。(即使很聪明的甲与不聪明的乙都出于功利心而不是热爱选择了某专业,如计算机。入学后,时间一长,甲体会到计算机课程的博大精深,而乙只有学不懂的痛苦,这就是为何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学风可以碾压不入流大学计算机系学风的奥秘)


什么是普通人?普通人就是觉得哲学枯燥,背单词繁琐,数学符号过于抽象,红楼梦无聊。。。普通人只有在高压(如高中)下才会勤奋学习,缺乏内源式的动机去学习。(所谓内源式的动机,就是发自内心觉得自己所学的知识真他妈过瘾,觉得学习本身就是一种很爽的事情)


一流大学学风比三五流大学学风好,根源就在于前者网罗了更多的智力精英,后者网罗的智力精英少很多很多。

知乎有一个大V(而且该大V是以学院派、不灌鸡汤、传播科学著称的)说只要很普通的大学生向精英看齐、不降低标准,就可以成功,这就是灌心灵鸡汤(该鸡汤得到了很多赞)。厌学的人在小时候未必不憧憬自己考名校、扎扎实实学很高级的知识。厌学的人之所以逐渐对自己降低标准,是因为经历过漫长的十几年学习之后,已经发现自己根本受不了高标准,看不懂难度大的书。。。。。。


全世界心理学、教育学最牛逼的国家就是美国,美国心理学家能够让美国大多数中学生、大学生发自内心的热爱学习(尤其是理工科)么?显然不能。这就大体上证明了人类中总是只有一小部分人能够仰仗自己不低的天赋发自内心的搞学习(尤其是理工科)。这就是终极真相!!

有一些天赋高、学问深的人号召一般人不要降低标准,搞学习多好啊!这就跟富人跟穷人说“何不食肉糜?”是一模一样的。不愿意学的人中有一多半不是不知道学的好处,而是学会一项高难度知识需要的付出已经超过他的舒适区太多了,他学起来太难受了,扛不住啊!

——————————————————————————

补充一句,偏科但是在偏科领域钻研颇深的人也属于我说的爱学习的人。比如说明明学土木工程,但是毅然决定钻研编程而且达到不低的水准,他也算在编程方面是爱学习的人且天赋不低。

问题就在于,有的学生不在任意一个高难度领域进行钻研,这就不能用“偏科”“是否热爱”来狡辩了。自称读书聪明的人可以说他的天赋区域不在某特定领域,但总不能说他的天赋区不在任意一个科目吧。 有好多人在这个问题下扬言因为不喜欢自己的专业,所以懒散,这其实还是因为不聪明呀,不喜欢自己的专业那就刻苦钻研别的专业呀!


我承认一个人有他相对擅长的学术领域,譬如不爱数学、爱国语,但是我不承认一个人必然有绝对擅长的学术领域。10分为满分,假设甲对数学的天资2分,对国语的天资为4分,他本人自己跟自己比,最擅长最喜欢国语。但是,4分也不高,也没有支撑他在念大学期间刻苦钻研国语。真相明明是有一部分大学生不刻苦钻研他所在大学的任意一门课程。



————————————————————————————

凡是成年人声称自己还没有跟别人比拼过智商,剔除掉极少数特殊情况(如幼年因为家贫被彻底剥夺上学权利等),都是自我安慰。绝大多数引用 「以多数人努力程度之低,根本轮不到拼天赋」 这句话的人是这个意思——他虽然不够成功,但是他仅仅是贪玩,他从未与成功者比拼过天赋,他的天赋并不低,所以他在本质上不比成功者差。他的失败仅仅是自己不愿意发力,他只要悔悟了,分分钟变成成功者。这就是十足的心理安慰,自己给自己灌鸡汤。

其实绝大多数人早就比拼过(在某一领域)的天赋了,并不是说你一定要努力得呕心沥血才算比拼过天赋。只要甲乙投入在某件事的精力、时间差不多,而且师资、家境等外在环境无悬殊,但是甲乙的成果差别较大,就可以合理怀疑甲乙在该件事情上天赋有差别。

只要是念过书的人,剔除掉家境特别糟糕的(这里指家里环境极影响学习),剔除掉班上少数虽然不笨但是太自暴自弃的人,剩下同班同学之间明明比拼过国语天赋、数学天赋、物理天赋、田径天赋。。。。为什么某些人成年后就用「以多数人努力程度之低,根本轮不到拼天赋」?

——————————————————————————

凡是一个问题很重要、长期得不到解决、甚至全球都没有解决,背后一定有一个或多个残酷的原因。你可以反对我给出的残酷的原因,但是不要用你想出的不残酷的原因代替。如果一件很重要且普遍存在的事情背后的核心原因不残酷,那早就有人解决了,真的轮不到你在知乎上给出不残酷的原因。

正是因为原因很残酷,所以没听说哪国教育部能让该国多数大学生发自内心爱学习的。有些人拿中国的教育体制、高中老师的忽悠说事,真是幼稚!美国的教育体制不同,美国三五流大学厌学的大学生多不多?依然很多呀。 本答案根本就不针对某一个具体国家,企图写一个答案推翻本答案的,你就不该从中国的特殊国情入手,因为很多很多国家的大学生中的大多数都不是真心热爱学习。

还有人说因为所学知识无用所以不爱学,那么,请问,三五流大学计算机系学生有清华大学非热门专业学生勤奋么?你可不要说计算机不实用。



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很残酷的,残酷到无解。如果你觉得有解(也就是经过你的点拨,能够让绝大部分中学生、大学生很爱学习),请私信我,我想跟你搞商业合作来赚钱兼扬名;当然,你自己一个人赚钱兼扬名也可以。

1、

有哪些看似荒谬,其实很科学的理论? - 知乎用户的回答

: “父母对孩子的教养对孩子的影响常常被夸大,而从心理学研究来看,对孩子影响最大的通常是基因(包括基因和环境的交互作用,因为基因 在先,所以这部份算作基因) ” “包括IQ,性格, 感觉幸福度,信仰, 政治倾向,性取向等, 人与人的差异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基因的不同。”

2、

研究中为了区分先天基因影响与早期后天环境影响,使用了哪些实验和统计方法? - 心理学

“对于大部分心理、生理甚至社会特征,遗传的影响都比后天环境影响大很多。”

3、

纽约时报:你的祖先,你的命运

“在美国和北欧国家进行的针对被收养儿童的一系列研究,令人信服地显示他们的生活轨迹更容易通过他们的亲生父母来进行预测,而不是他们的养父母。例如,美国被收养儿童的智商在幼年时期更加接近于他们的养父母,但是成年之后他们与养父母智商之间的关联几乎为零。被收养儿童的收入和教育水平与他们的养父母之间的关联性也非常低。” “中国共有大约4000个姓氏,其中100个最常见的姓氏拥有者占总人口的85%。我们识别出其中13个罕见的姓氏,它们在19世纪帝王所举办的殿试中,占据了应试者的大部分。更值得注意的是,这13个姓氏的拥有者在当今社会的名校教授、学生、政府官员、公司高管中也占据了非常大的比例。共产主义时代的社会流动性的确有所增长,但幅度实在太小了。毛没有成功。”

————————————————————————————————

TO:某些反对本答案的人

有人声称,他遇到过聪明而懒惰、不聪明而勤奋的人,所以我的答案错了。

我反问一句,有的经济学家说高收入是导致高消费的核心原因。我也见过有钱但支出少、没钱但支出多的人,我有沾沾自喜推翻了经济学理论的感觉么?没有啊。因为一堆有钱人的支出还真是基本上比一堆穷人高啊

有人要求本答案作为一个单因素理论在个人层面上必然成立,那还真是做不到。不但我做不到,恐怕顶级学者也做不到,就算是顶级学者提出四五个因素解释人类的行为,也不能说在个人层面一定成立。诸位,懂点社会科学基本常识再来辩好不好?

本答案在宏观尺度上表现为,即便二本、三本、专科的学生知道北清复交的学生更勤奋,也无力在勤奋程度上向顶级名校看齐。同理,如果把MIT、CIT的学生的勤奋程度传递到美国第300名的大学,第300名大学的学生也不会企图在勤奋程度上与名校比肩。

你会发现,不管本答案下面有什么人反对我、嘲讽我,他既不说他的母校的学风强过档次高很多的大学,他也不说他的母校的学风弱于档次低很多的大学,他也提不出什么好法子帮助他的母校学风向顶级大学看齐。截止到目前为止,反驳我的人一般只敢说他本人或他认识的某个人不聪明但是很勤奋(或聪明但是懒),拿不出宏观尺度的反例。

在单因素模型(即故意只用一个因素解释人类行为)中, 本答案已经算是比较靠谱了。

——————————————————————————

强烈建议不要在评论区跟我打嘴炮(浪费你我的时间而且你基本上说不过我的,因为这个答案是有合理性的)。

先请你看看提问:“为什么现在大多数的大学生不爱学习?”。这句话有两个关键词:“大多数”与“爱”。“爱”含有在不被迫的情况下也主动学习,甚至有“乐于”“兴致勃勃”的意思。“大多数”暗示少数人还是爱学习的,这少数人分散于各所大学,但是最集中于名校,而且很明显。

然后请你回忆你的人生,那些“爱”上了难度大的课程的人到底是天赋相对好的多,还是天赋相对差的多。比如说,你回忆你高中十大最“爱”数学的同学(就是高考明显不会考的趣味题他也要拿来钻研钻研),他们中的多数恰恰是有天赋的而不是没天赋的。

当你在某一个难度不低的领域进行竞争性的学习的时候:

学起来快乐——爱。越学越有趣,越有趣越不抵制学习。

学起来痛并快乐着——爱恨交织。不迷茫可能会勤奋,迷茫了则可能不勤奋。

学起来痛苦——烦、恨。即便学会了很有前途,但是太难了,能不学就不学、及格就行,甚至彻底放弃。

如果把“爱”学习的“爱”定义为“发自内心的喜欢“,那么,爱不爱核心原因(或者说第一原因)当然是天赋。

赞同:3553创建时间:2016-05-06
评论:762最后更新:2016-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