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经济学中的「理性人」假设?

“理性人”或者“经济人”的假设可以从三个角度去理解:


一、如果只允许用一个词描述出人类的行为模式,那你能想出什么词汇来呢?

“善良的人”、“正义的人”、“淫荡的人”、“害羞的人”。。。。。。。当你罗列出几十个词汇之后,你会发现,还真是“理性人”或者“经济人”这个词(在相对意义上)最准。

如果有人不服气,你可以在评论区提出一个词语,对人类行为模式重新概括,看看知乎网友是否买账。


二、为了建模的需要。

有人会说,为什么只能用一个词语提炼人类行为模式呢?凭什么不能用十个词语刻画出包括自利(或理性)在内的复杂生动的人性呢?答案是———可以。很多定性分析(譬如说文学、社会学、心理学)就是这么干的。

但是,如果一个经济学家觉得人性如同《安娜卡列尼娜》一样复杂,他能写一本数学化的经济学教材且人性假设跟小说一样么?当然不能!“理性人”的假设有助于定量分析,推导出很多很有意义的结论。

(主流)经济学仅仅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部分,大家完全可以在非主流经济学之外的人文社科领域看到作家或学者对人性做出更复杂生动的刻画。


三、从“比较静态分析”的角度看,人人都是自利的,几乎无人漏网。

所谓“比较静态层面的自利”,指的是一个人会对收益、成本的变化做出自私的反应(至少不做出相反的反应)。

以题主提到的做公益为例。如果做公益的代价增加,已经在做公益的人会降低投入(至少不会反着来)。譬如说,一个年薪十万的人每年捐款五千元、雷打不动,他是个很好的人。但是,如果他收入缩水了,年薪降到五万,他经过思考,决定每年捐款两千元。


这个人自始自终都是一个好人,他的人品没有下降。但是,当他做公益给他自己带来的难处增加了,他决定少投入一些,他就是“比较静态层面的自利”。


~~~~~~~~~~~~~~~~~~~

换言之,一个怎样的人才能打破“经济人”或“理性人”的假设呢?他首先得是一个好人,然后是收益越低——成本越高,他的道德表现反而越好。


“经济人”三个字已经囊括了大多数人的大多数行为。再加上“比较静态意义上的经济人”,那已经囊括了几乎所有智力正常、心理正常的人非偶发性行为。


如果一个人的行为违背“比较静态意义的经济人”而且不仅仅是偶尔一两次,那我觉得他可以去三甲医院找心理医生了,看看是不是陷入了某种迷狂。


~~~~~~~~~~~~~~~~~~~~~~

再啰嗦一次,“理性人”这个词有两个意思:


一、狭义———自私

二、广义———会对“收益—成本”的变化做出符合我们预期的那种反应(至少不会反着来)

赞同:65创建时间:2018-11-04
评论:14最后更新:2018-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