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于人的一生而言,通识教育完全不浪费时间。
二、对于大学毕业就踏入社会工作的人来说(尤其是从事技术性工作的人),在大学本科期间花太多时间在通识教育上,确实就是在浪费时间。
三、哈佛大学强调通识教育有几个其他大学不具备的要素:
1、他们的本科生有很大比例读研。哈佛的学生可以本科追求通识教育,研究生学一门技术。
2、他们的本科生若直接进入社会工作,其“卖点”是聪明过人+综合素质好。这个卖点,非顶级大学不具备。
3、哈佛大学把最好就业的几个专业放在研究生阶段了,如商学院、医学院、法学院。哈佛的本科生不必为了没有学能赚钱的知识而心急,赚钱多的知识等到读商学院医学院法学院研究生的时候学习。
以上哈佛大学的三个特点,中国的非一流大学全部都不具备。总之,非一流的学生不要随便参照一流大学的成才模式。
假设一个人只念完本科,然后确定自己肯定不读研究生。这种人怎么办?
这种人的大学阶段根本不应该在通识教育上浪费太多时间,这样是误入歧途,(记住:通识教育可以挪到毕业后多花时间,每次坐地铁的时候就可以进行),这种人大学本科阶段应该是基础教育+技能教育+基本问题教育。
基础教育:汉语、外语、数学。基础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获得进一步学习的能力,能够在漫长的一生中有机会学会更多更难的东西,学会更多更难的东西,有赖于母语、外语、数学。(如果是工科,可能还有别的科目,不多说了)
技能教育:你毕业后靠什么吃饭,就要多花时间学习这个。
基本问题教育:如果本专业是工科或者商科,建议在伦理学、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历史学等诸多科目中每一科寻找两到三本综合性强、相对通俗的书阅读,总阅读量不要超过三十本,总耗时不超过六百个小时。只要书的选择足够好,够了。
以求精为主,求泛为辅,这才是广大非顶级大学的学生、非顶级智商的学生的出路。学校与智力均非顶级,在大学时代花很多精力追求渊博,是误入歧途。(所谓求精,就是主要精力要放在专业课上。如果不喜欢专业课,可以研究别的技能。也可以花大力气研究数学英语国语等最基础的科目)
一切盲目鼓吹大学本科应该以通识教育为主的人都陷入了很大的盲区,倒不是说他们的见识没有合理之处(这些人之中不乏顶级学者)。而是因为这些人忘记了很多理论都要有前提条件,前提条件一变化,理论就要变;这些人忘记了很多政策都要服从于约束条件,约束条件变了,政策就不得不变。寻求符合实际的理论与政策,是要搞清楚前提与约束条件的。
大学本科阶段以通识教育为主,对于百分之九十九的本科生来说,仅仅是看上去很美而已,说难听一点就是瞎胡闹。
——————————————————————(分界线)
下面换一个新的角度阐释:
假设你是一个通信工程本科毕业的学生,下班了,要坐一个小时的地铁,你站在车里,摇摇晃晃。你觉得你是看《全球通史》更舒服,还是看你大学时代没学好的数学更舒服?我想多半是前者。
念大学有很多很多大块大块的时间,适合于钻研难度颇大的专业课、外语、数学。
而工作之后的零碎时间,就可以读一些浅显的专业之外的书籍,譬如说《全球通史》、《美学三书》,甚至刷知乎网站,也是一种通识教育。
念大学的时候没有接受好的通识教育,不要紧,毕业后随时进行。知乎上的大牛很可能比你大学时代那些通识教育老师厉害多了。
但是,若大学英语底子很差(例如恰好过四级)或者数学底子很差,你毕业后是很难提升的。因为难度高的课程需要大块大块无人打扰的时间,而通识教育那些东西可以用零碎时间慢慢来(既然叫做“通识”,深度当然不是专业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