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上深刻有趣但是数学形式很简单的paper不容易得到承认,而思想上不深刻不有趣但是数学形式很炫的paper反而更容易得到承认。
数学本来是社科学者的工具,但是目前的学界让社科领域的学者变成了数学的奴隶,写一篇文章不堆砌一些复杂的数学式子都拿不出手。
正常的学术过程应该是——我看到了重要的现象、我解释了重要的现象、我解决了重要的问题,至于paper所用的工具是否复杂不重要,可以是高深数学,也可以是小学生数学。甚至论文的篇幅也不重要,可以是一百万字,可以是一百个字。
形式化的学术过程变成了——篇幅要长、数学式子要多,要显得很复杂。学术早就从单纯的“求真”,变成了一种“求真”与“被制度化的游戏规则”的混合。
应用各种数学工具研究经济学是好事,是大好事,这意味着研究者的工具箱里的工具更多更好。
但是让形式压倒实质,就是所谓的学术的悲哀。宁可用复杂的方式解释一个次要的现象,也不愿意用简单的方式解释一个新颖度或者深刻度更高的现象。(形式是指有没有应用复杂的数学公式、有没有玩一下最前沿的计量经济学;实质就是你是否解释了新的重要现象)
上面有人贬低张五常,老张的学术水平不做评价。但是看过老张的作品的人就会觉得这个人问题意识很强,张五常似乎是沿着——看到了一个现象暂时无法解释、然后去思考,最终的解释也许是数学化的也许不那么数学化。这才是真正的“求真”!!!
有更多的人是看数学化的论文,然后七改八改,最后自己的论文出来了,这种人反而对于身边用肉眼看到的小事都不会解释。
————————————————————————————————————(分界线)
跟在我后面回复的那一位在他的答案里声称:
“经济学家要做的是,你的想法能不能用数学表达出来。因为只有用数学严谨的表达出来,我们才能验证你的东西对不对,现实的数据是不是支持你的理论。如果不支持你的理论,到底是哪里错了,假设错了还是数据本身有问题?还是数据处理的方法有问题?这些都是要在数学的框架下进行的,否则无从做起。”
真相是,这只是一部分经济学家做的事情。还有一些经济学文章做了如下事情:
人类社会出现A现象,有些人想不通这是“约束条件下效用最大化”,例如,为什么中国是男人娶媳妇要出彩礼?有人说在男多女少的社会很正常。但是,印度也是男多女少,印度却变成了女方倒贴,有些印度家长为出不起嫁妆发愁,为什么?这就需要解释。这个解释的人写的文章只需要解释清楚为何有这个区别就可以了,不见得要用微积分等数学工具。
经济学的目的就是用一种经济学的视角来解释人类社会发生的林林总总的现象,你的肉眼看到了一些现象(如出彩礼与给嫁妆、如为什么解放前流行音乐中心在上海现在却挪到了北京),统计数据也会揭示出一些现象,你要给一个合乎经济学视角的解释。这就是经济学的核心所在。
有人执意要把经济家的工作窄化为“经济学家要做的是,你的想法能不能用数学表达出来”,而且反复攻击别人狂妄、外行,我只能说我很无语。
————————————————————————————————(分界线)
引用一下王相及先生的一部分言论:
"学者可以先射出箭再画靶子。通过学习、发明某种数学模型,然后知道这个模型可以解决一类的问题,创造多篇paper。由于其过程的严密、规范化,peer review比较好过些。而如果直接从问题入手,像旧时代一样研究、搜集资料、推理,那很可能耗时长、做出来别人已经想出来的东西、做出来让人无法信服的东西。这种失败的概率极大。"
下面是我在王相及先生下面针对这一段话的回答:
所以有很多经济学从业人士懂得解释一个很复杂的、肉眼看不到的问题,但是不懂得解释他每天都看到的日常小事。原因就是你说的“先射出去箭头、再画靶子”。(在《牛奶可乐经济学》这一类书籍传入中国之前,有一堆中国经济学人士可以对某个宏大问题侃侃而谈但是无法解释自己的肉眼在市场的见闻)
学术最初的意义是解决人类好奇心的,必须是当事人先看到靶子再射箭。先“通过学习、发明某种数学模型,然后知道这个模型可以解决一类的问题,创造多篇paper。”是一种扭曲。
张五常这种人无论其水平的高低,他提倡要有好奇心去解释看到的现象,这才是学术的原始意义嘛!
理想的经济学学术交流应该是这样的:“李博士,我看到了一个现象很普遍,我用经济学逻辑解释不通,请教一下”。“王博士,统计数据揭示出某种规律,现有理论无法解释,请教一下”。这个解释过程可以是用复杂数学的,也可以不用。
虽然说最顶级的经济学家可能还是沿着“发现无法解释的现象——写文章解释”,他们并没有被扭曲。但是有相当比例的人是答主说的先射箭再画靶子,这就是发表压力盖过了好奇心。比如说,一个人修完了博弈论,他就会去寻找可以套用 博弈论的不重要的经济现象,而不去触碰自己当初最感兴趣的重要现象,因为自己最感兴趣而且很重要的现象可能无法套用博弈论。
——————————————————————————————(分界线)
给一篇非数学的经典经济学论文:
哈耶克:知识在社会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