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很多人性观念的变化,比如接受婚前性,不介意另一半之前的婚前性,因为受到哪些影响?

“想了解大家的心路历程、观念是怎么被影响改变的?”


其实所谓的“心路历程”、“观念”,是受到客观环境影响的。我们不妨看看包括中国人在内的人类经历了哪些客观环境的变化:

1、人的生理成熟期越来越早,再加上文艺作品的传播等因素,使得青少年渴望“谈恋爱”的时间点提前。(至少不比我们的父辈晚)。事实上,不仅仅是渴望“谈恋爱”的时间点提前,渴望“探求异性身体、满足性欲”的时间点也提前(至少对男孩子是如此)

2、悲催的是,人成家立业的时间点越来越迟。由于现代经济的特性,使得人们参与劳动力市场并攒够结婚费用的时间点大幅推迟。

3、上面两点构成了一对矛盾,而且是尖锐无比的矛盾。没有足够经济能力的青少年渴求异性的感情与肉体,但是又没有足够的物质资本。于是,他们只能通过“谈恋爱”这种形式解决问题。(古人可以通过早婚解决问题)。

4、假设一个人从18岁开始谈恋爱,到30岁买房结婚。这漫长的12年,无论他是钟情于一个女子,还是换了好几任女朋友,只要他有正常的性欲,他必然想脱掉女友的衣服并与之做爱。于是,婚前性行为就诞生了。

5、另外一个客观原因就是人口的流动性增加。古代农家孩子从出生到成婚生子,一切都在长辈、邻居的监控下。现代社会的孩子们需要外出求学、打工,会离开父母辗转很多城市。这种流动性的增加,使得青少年男女有机会发生婚前性行为而不必担心受到父母、邻居、未来的配偶的指责。(说白了就是婚前搞过很多次,却可以守住隐私)

6、由于上述客观原因,使得婚前性行为成为普遍。婚前性行为不普遍的国家,要么早婚,要么社会流动性不大、不自由。


7、“囚徒的困境”。性道德表面上是私人行为,个人干个人的、互不影响,其实是错的。对于一个人(尤其是男性),如果你坚持不发生婚前性行为,而且周围的男男女女大部分发生婚前性,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你的价值观坚守没有意义,因为所谓的性保守只有你与你的未来的潜在的配偶同时坚守才有意义。社会上人人都搞婚前性行为,你不搞,除了吃亏上当没有意义。时间一久,那些曾经很保守的人也觉得既然大家都在搞这个,我也搞一搞。(打个比方,周围的人都不排队了,你还在排队,那你就很傻。)


以上七点,谈的是客观因素。下面谈主观因素。

既然婚前性行为普及,所以产生了一种“法不责众”的效应。大众一定要在想尽办法去论证这种行为在道德上是合理的,是正常的。你看,婚外性行为没有那么普及,所以大众都在骂。(告诉你们一个秘密,其实婚前性行为比较随意的人,婚后出轨的概率也高。杜绝婚前性行为或者婚前性伴侣数目极少的人,婚后出轨概率低。这是美国学者的研究结果)。

这种“法不责众”的效应发展到极端,就是很多有过复杂婚前性行为的人,到处散播“婚前经历多、婚后才更珍惜”“婚前性行为与婚后忠贞完全无关””人类的每一次感情投入都是尽全力的,不受上一段感情影响“。。。。。这些言论在我看来属于”过度辩护“。婚前性行为本来有一定合理性,但是你的言论过头了,就算是”美化“婚前性行为了。



最后说一说我对于婚前性行为与婚姻观点:

男女之间最终的归宿是婚姻。在人类中比较常见的价值观就是三种:

A、互相利用。为了婚姻而婚姻。

B、有限责任公司合作伙伴。这一种模式并非不追求真感情。但是不会追求”纯情“”长情“”深情“”相濡以沫“”天长地久“”一生一世“(这些名词都是东亚古典式爱情中的东西)。换言之,这种模式追求真感情,但是并不把这种感情向”无限的长度、深度“去拓展。双方有付出,但是付出有限,也不奢望对方付出过多。

C、无限责任公司模式。请你自动脑补到一部分中国人熟悉的东亚古典式爱情————”纯情“”长情“”深情“”相濡以沫“”天长地久“”一生一世“。。。。。注意,这种模式并非说男女双方真的做得到,而是说配偶双方企图朝这个方向努力,相信这些老土的价值观。


我不得不说,(作为群体的男男女女)婚前性行为玩得越high,离A、B模式越近,离C模式越远。婚前性行为玩得随便的人,人品很好的话进入B模式,人品一般的话进入A模式,进入C模式极少极少。

一部分中国人最他妈纠结的是——觉得换好几次婚前性伴侣也正常,但是又渴求、赞美C类婚姻模式。其实这两者有内在的深层次矛盾,这部分中国人不要这么纠结好不好?(从整体来看)如果人类不要求恋爱关系很忠贞,必然会慢慢导致婚姻关系不忠贞。人类不能一边强调恋爱关系可以很随便很自由一边强调婚姻关系忠贞不二,这(从整体来看)是有矛盾的。

(以上言论,如果涉及到一些判断,不针对个体,只针对群体、大样本。)

赞同:127创建时间:2014-05-27
评论:15最后更新:2016-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