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会有很多人跑进来说一些很虚的标准,譬如说什么对科学的好奇心、钻研精神。
我打算说一点很实在的话:
1、本科考不进最好的那几所,成为国际级的学术人才的概率就很低很低了;本科考不进985,成为国家级的学术人才的概率就很低很低了;本科考不进211,最好不要想学术两个字。这个说法虽然很粗暴,但是简单快捷。
2、如果不满足上面的1,但是还是不死心。可以看自己在硕士阶段有没有能力做出水平中等的博士做出的成果,如果做不到,那还是说明你没有学术潜质。
3、人世间确实存在“大器晚成”,但是最好不要贸然相信你就是大器晚成。如果你本科不牛逼、硕士也不牛逼,最好不要相信自己是学术人才。
我还有一个更粗暴但是更简单的办法,可以测验小孩子是否适合学术。把小孩子抱去测智商,智商达不到几百分之一的级别,别搞学术了。
我相信后面回答的人提出的标准比我的更科学更公正,但是他们提出的标准有几大缺点:
1、见效慢。按照某些人的方法判断出一个人是否适合学术,往往是这个人年纪不小的时候。
2、不便于观察。
我的标准纵然缺点多,但是优点很强大——快捷方便。能够让你在几分钟之内就知道一个年轻人是否适合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