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居和结婚的区别是什么?为什么同居过的人和结过婚的人受欢迎程度不一样?

我在多年前问过别人这个问题,在我提问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

一、有些未婚男性声称要娶一个处女,这一类人显然是不会娶离异女性的。这在逻辑上是没有问题的。

二、有不少未婚男性认为男性不应该存在处女与否的概念,不应该计较这件事。但是(重点来了),这一类未婚男士中基本不愿意娶离异女(即便该女士没有生过孩子)。

三、有的女性认为未婚男不要离异女是天经地义,但是认为男性根本就不应该提什么处女不处女的。也就是说,男性可以仰仗自己未婚的身份排斥娶离异女,但是男性不可以仰仗自己的处男身份去排斥。。。

中国大部分中青年(无论男女)的脑子里依然保留了一个传统思想、逐渐抛弃了另一个传统思想:

1、依然保留的传统思想——默认“未婚”这个身份在“婚姻市场”上就是比“离异”价值高。

2、正在抛弃的传统思想——迫切希望“婚姻市场”不要给未婚非处男、非处女更低的价值。

在一个婚前性行为发生率比较高的社会, 大家抛弃传统思想2,隐含着不愿意歧视自己的动机,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自己就变成了未婚非处女、未婚非处男。


一个离婚率较低的社会,大部分人只结一次婚,所以连女性自身都保留传统思想1,奥妙是自己择偶的时候因为离异身份被歧视的几率很低,反而可以在结婚之前借自己“未婚”的身份抬高身价。(本文的“歧视”一词是中性词,不是贬义词)

很多中国人大谈包容,却只包容有性经历的未婚人士,却坚决不包容离异者,奥妙就是要把自己划到被包容的圈圈里,然后歧视别人。


如果只论严重程度,“婚姻市场”上对离异者的歧视比对未婚但有过性经历的人的歧视严重得多得多。但是,知乎以及各大网站都活跃着一批人上蹿下跳呼吁不要歧视有过性经历的未婚者,几乎没有人呼吁不要歧视离异者。

总而言之,提问者提出的这个疑惑,可以说本质上是一个经济现象,即占人口的主流出于利益最大化的动机,形成了这个格局——即逐渐不歧视有过性经历的未婚者、依然歧视离异者。

———————————————————————

告诉诸位一个奥秘——价值观的传播首先是拼人多,然后才是拼论据、逻辑。人多的一方会为了自己的利益造势。知乎最起码有上万个人发表过不要歧视婚前同居者的言论,几乎没有人力挺离异者。


发表过不要歧视婚前同居者的言论的人自以为是在拼道理,其实在我看来是在拼人数。

如果真的讲道理,为何不力挺离异者?说白了,离异者在中国人数不是很多,有过婚前同居经历的人可太多太多了。

————————————————————

建议诸位在考虑价值观(尤其是与私生活有关的价值观)的问题的时候,自己找数据、找论据、理顺逻辑,既不盲目顺应潮流,也不盲目反潮流。

同居与结婚的确不一样。但是同居的男女与结婚的男女干了一些一模一样的事情(白天搭伙吃饭、晚上上床睡觉,搞不好还要怀个孕啥的),这些事情是一张白纸的人没干过的,这是不能抵赖的。有结婚证、无性生活,叫做“有夫妻之名、无夫妻之实”。反之,无结婚证、有性生活,可以叫做“无夫妻之名、有夫妻之实”

一个人从一张白纸到与异性有深度接触(所谓“深度”,大家自己去理会,我就不解释了),是一个环节;从与异性有深度接触,到结婚,是另一个环节。到底是第一个环节是本质的改变,还是第二个环节是本质的改变?我倾向于第一个环节是更本质的改变。

我是男性,就不在这里谈女性心理了(免得被喷子喷)。我谈谈男性自身,男性从一张白纸到有过性经验,绝对是一个本质的改变。我在另一个答案里说过,小处男谈 恋爱可能谈了三个月还停留在接吻、抱抱的阶段。一旦男人不是处男了甚至同居了,再谈恋爱就会越来越“流氓”,越来越快的进入性生活,搞不好与新女友确定恋 爱关系当晚就开始脱裤子这件事了。

————————————————————————

我猜测提问者的本意可能是——既然离异者在中国的婚姻市场上会因为结过婚而被异性拒绝,那么有同居史的人因为有同居史被拒也不值得大惊小怪。

或者说,提问者的本意是——他要找一个他心目中真正意义上的未婚的异性结婚。所谓他心目中真正意义上的未婚,就是没有与异性干过 白天搭伙吃饭、晚上上床做爱的事情。

围观的知友们,你找对象要求对方未婚么?你是仅仅要求法律意义上的未婚,还是要求提问者心目中那种真正意义上的未婚?

围观的知友们,你找对象接受对方同居过么?你接受同居史的时候,也接受离异史么?

————————————————————

我前两年还发现一个新情况——有些同居男女是会住在(甚至是长住)男方家里的,生活模式与跟公公婆婆同住的拿了结婚证的小夫妻一模一样。

赞同:1280创建时间:2016-09-01
评论:321最后更新:2016-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