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的人的道德实践水平和其受教育程度不相关。
人对于道德在纯理论上的探索、思辨,肯定与教育程度正相关,我没有见过一个低学历人士对于道德议题有较强思辨能力的。
——————————————
有这一类人而且数量还不少——他自己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谈恋爱的时候觉得婚前性行为极其不道德。等他步入中老年后丧偶或离异,他就变开放了,一百八十度大转弯,换同居女友比年轻人溜多了。不仅仅如此,他也觉得当今的年轻人婚前同居没啥不对。你问他为什么态度转变了,他会说不为什么(或者大家都那样,于是自己就跟着混)
还有,关于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权利义务,中国人谈得很多很多,但是抽象思辨的人极少,都是停留在低层次思维,实际上是被大环境牵着走的。
受教育程度低的人缺乏康德描述的“理性”,这里的“理性”取狭义,特指为具体的事物找出更大的共性、前提。。。。。一直持续下去,逐渐升高。(受教育程度高的人其实也多半没有这种理性,但是受教育程度不高者几乎不可能有这种理性)
现在正值春节期间,如果你的低学历亲人在向你灌输价值观,你只需要连续问他几个为啥,他肯定就词穷了(再不然就会说别人都那样,你凭什么不一样)。
———————————————————
既然个体的道德理论思辨与个体的道德实践水平不挂钩(我就直说了吧,我觉得我的理论水平不低于多数国家级道德模范,但是我的道德实践水平也就是个国人平均值)。那么,强调理论水平意义何在?
对于一个大的群体来说,道德理论思辨能力的提升会慢慢地提升该群体的整体的道德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