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考得好的人越来越集中于家境优越者的原因之一(注意:“之一”)是:
改革开放初,全体中国人除了少数红色贵族外,都是寒门。甚至有无数智商高或者家风好的人因为体制原因被压在基层(小城市、乡镇)。在这种情况下高考,当然会有很多考上名校的人出自所谓的“寒门”。
改革开放这么多年,那种智商高或者家庭风气很好的家庭,一多半奋斗到了中国社会的中上层(注意:是上层或者中层)。而父母智商高或者家风好,有利于高考成绩的提升。在这种情况下高考,考上名校的人当然是更多的集中于那些不是寒门的家庭。
虽然我们这个社会很不公不义,但是若一个家庭智商很高或者家风很好,而且没有遭受什么不幸的变故,而且不是生在大山深处这种地理条件特别糟糕的地方,该家庭混到中层应该问题不大。寒门子弟占名校生比例少恰恰说明过去几十年智商高或者家风好的穷人多半都翻身了(提升到上层或者中层),剩下的寒门家庭的整体质量变差了。
————————————————————————————
注意,此答案为其他答案的补充而不是对立面。
决定一个孩子学习成绩的因素有四:父母给予的遗传与后天教育、同伴影响、老师的水平、班级规模(即小班教学更有利于成绩)。四个因素,家庭因素排第一。
————-——————————————————————(分界线)
我用一个更加简单粗暴有力的说法:
中国的人口比三十几年前多,对吧。如果去一个小镇找二人智商之和不低于280的夫妻,请问是三十年前多,还是现在多?我觉得三十几年前在一个小镇会找出更多的夫妻智商不低于280的夫妻。
由于乡下高智商夫妻的绝对数量在减少,而且减少得很多,所以乡下考上北大清华的孩子的比例会直线下降。
当然,以上说法是没有数据的,只能靠诸位自己选择信不信了。
——————————————————————————————(分界线)
给提问者正面的建议:
假设(假设而已)你的家庭的文化资本比较差,而且你的智力比较一般,你就别幻想清华北大了,再怎么努力也没戏。下面有人说什么我提出的智商140太苛刻了,其实我国智商140以上的人口比例比拥有清华或北大本科文凭的比例要高,考北大或清华的本科太难了。(很多二三流大学里,智商120甚至130的大有人在,140也不稀奇)
假设(假设而已)提问者的家庭的文化资本比较差,而且智力比较一般。提问者还不如正视现实,降低要求,在自己能力范围内考上一个不太差的大学的本科、研究生,毕业后好好劳动、好好恋爱、好好结婚,养育下一代,努力塑造好家风,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尽量模仿“优秀家庭”的做派养育下一代,也许下一代就能考上清华或者北大了。
——————————————————————————————(分界线)
凡是扬言考清华或者北大的本科(走后门不算啊),不需要高智商的。一种是已经考上的人在自谦,另一种是没有考上的人在灌心灵鸡汤。这种瞎话千万别信,反正我就是坚定的认为高考考得特别牛的人就是高智商(区别仅仅是有人是普通的高,有人是逆天的高,反正就是高)。
——————————————————————————————————(分界线)
给个与问题看似不相关但是实则相关的论文:
中国农村地区的家庭成份、家庭文化和教育
佐藤宏 李实
摘要 本文考察了中国农村地区家庭成份的划分对家庭成员受教育水平的代际影响。考察地主/富农家庭出身的男性户主的受教育水平,我们发现它在毛泽东时代因成份歧视的影响出现了下降,而在改革开放之后又有所反弹。我们也发现,年龄在16—18岁之间的孩子中,地主/富农和中农家庭的后代具有较高的受教育水平。我们的结果表明中国农村家庭作为一种文化制度,其延续性和坚固性需要予以更多的关注
关键词 教育,代际影响,家庭文化
http://old.ccer.edu.cn/cn/ReadNews.asp?NewsID=9273
通俗的讲,就是毛时代把一些本来混得好的家庭(地主富农)给打压到了底层,地主富农的后代在毛时代受教育水平下降,但是一旦改革开放,人家地主富农后代马上开始逆袭。
你可以不是一流人才,但是你可以努力向一流人才、名门望族的的家风看齐,这样你下一代就可能有望了。举个例子,有的家庭,父母教育娃娃要勤奋,结果父母一转身就去打麻将;有的家庭,父母教育娃娃要勤奋,父母在娃娃旁边也在看书自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