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婚姻的约束,理想化的爱情是否存在?

从两个角度,把人进行区分。

~~~~~~~~~~~~~

角度一,从俗和雅的角度,俗指物质和肉欲,雅指精神、灵性。

甲、轻视俗的东西,重视雅的东西。大概占人口百分之一。

乙、重视俗的东西,也重视雅的东西。大概占人口百分之十九。

丙、轻视俗的东西,也轻视雅的东西。大概占人口百分之十。

丁、重视俗的东西,轻视雅的东西。大概占人口百分之七十。

~~~~~~~~~~~~~~

角度二,从善良的角度,善良是换位思考精神强,很不忍心别人因为自己受伤害。

A、善良。大概占人口百分之十五。

B、中等。大概占人口百分之五十。

C、不善良。大概占人口百分之三十五。

~~~~~~~~~~~~~~~

为了数学计算简便,假设一个人在角度一中的类别与角度二中的类别,是互相独立的。


理想社会的原材料是:

一、既属于甲,又属于A或B类的人。大概占人口百分之零点六五

二、既属于乙,又属于A类的人。大概占人口百分之三。

三、既属于丙,又属于A类的人。大概占人口百分之一点五。


总计占社会的百分之五左右。


如果采取宽松标准,加上既属于丁又属于A类的人(占人口百分之十一左右),总计百分之十六。


~~~~~~~~~~~~~~~~~~~


这百分之五(百分之十六)的好材料被百分之九十五(百分之八十四)的坏材料分散、稀释,很难互相识别,这就是为何我们难得见到理想型爱情的原因。


这也是我们很难过上理想型文艺作品中那种“真正的生活”的原因,理想型文艺作品里的男男女女都是好的原材料,而且是上好的那种。你看看《红楼梦》、《平凡的世界》的男女主角属于答案中的哪一类就知道了。

赞同:108创建时间:2018-06-09
评论:61最后更新:2018-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