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性课程学得好的人读书最有效,所谓基础性课程指——数学、英语、汉语、工程制图、力学、哲学、计算机。。。。。。(当然,如果你不看工科书,可以剔除掉工程制图与力学;如果你不研究国学,可以剔除掉古汉语。。。依次类推)
知乎网上活跃的专家、知道分子多为名校出身,奥妙就是人家基础性课程学得相对好太多、阅读效率高、自己专业学得好、对别的领域也学得快。
举一个例子,一个重点大学数学系本科优秀毕业生,只要他中文或者英语不是同时很差,他可以直接阅读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硕士阶段的教材而且阅读过程比较顺畅。
基础性课程(对于外专业的人来说)的本质往往是“语言”——英语是语言、数学也是(广义的)语言、工程制图也是(广义的)语言,语言不行就制约了阅读的深度与广度。
知乎上有人号召本科不要念生物专业,原因之一就是该专业不是一门“语言”。在智商相同的前提下,一个数学系本科生转行从头开始学计算机、金融学显然比一个生物系本科生容易太多。
—————————————————————
如果年纪不太大(不超过四十岁),可以考虑强化若干门或者某一门基础性课程。“磨刀不误砍柴工”,这就是我对本问题的正面回答。
当然,如果一个人的基础课底子确实太不好,他选择忽略基础课而专注与自己职场直接相关的书,也许不失为一个更好的策略。
—————————————————————
既然有这么多人点赞,我就宣传一个观点——生源很好的大学其实可以用“强化版基础教育”代替“通识教育”,具体做法是强制性让全校所有的学生在大学本科的前半段时间在数学、英语、哲学三个领域同时达到本科辅修级水平(如果生源逆天的好,还可以加上计算机),然后每人发三十本通识教育教材自学就完了。
通识教育完全可以上知乎、求书单、买书看书来完成,一辈子随时都可以进行。但是学数学在参加工作后就没大块时间学了,零碎时间你根本看不进什么数学分析、高等代数。。。
我也建议大家在自己的学生生涯(本科)以追求深度为主(基础课的深度或专业课的深度均可)、广度为辅(切忌那种本科学计算机却以自己国际政治知识多为荣)。
——————————————————————-——
居然这么多人点赞,为了不误导大家,我要说——如果你找到了一项你不讨厌的、高难度的、确定可以在市场经济中赚不少钱的技能,你在脑力不够用的时候可以适当忽略基础课,多花时间在这项技能上。我建议大家在本科生涯追求深度,是指基础课深度或者专业课深度。我没有鼓吹所有人盲目追求基础课深度,请诸位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来安排。
但是,读本科就放弃追求深度而追求知识的广度是我坚决反对的,追求广度明明是毕业后坐地铁刷知乎、刷维基百科,外加出差看几本各专业入门级教科书就可以搞定,为何要浪费大学的时光来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