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多大佬讲了科班出身的优势,我来讲一讲自学的优势。
————————————
自学者一般是这么干的:
一、不追踪前沿,只看与几个最大牌哲学家(康德、黑格尔、胡塞尔、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等)有关的资料。
二、不过度辨析文本细节,大而化之。(注意,也抠细节,但比科班出身的人粗糙)
三、不学外语,看的是汉语材料。
四、二手材料来源比较单一而且高度依赖二手材料。譬如说,看的不是康德,而是邓晓芒眼中的康德。看的不是黑格尔,而是张世英、庄振华眼中的黑格尔。看的不是海德格尔,而是陈嘉映、张汝伦眼中的海德格尔。
——————————————————
自学者这种路子的优点是什么?节约时间。可以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其实也要耗费多年的业余时间)对整个哲学史上最大牌的几位哲学家的思想有个粗线条的把握。对于自学者来说,做到这一点已经是太足够了。说实话,整个中国能够对五名顶级哲学家(康德、黑格尔、胡塞尔、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的思想都能说道说道的人真心不多。
按照科班出身者那样做,在同样的时间(譬如说十年的业余时间)内,也就是精读了《纯粹理性批判》一本书而已。其实不划算!
——————————————
我个人认为,自学哲学与自学计算机不一样。
后者要注重细节,学五门计算机语言但是每一门只有50分,不如学一门语言但是水平有85分。
前者恰好相反,宁可对五个大思想家的了解都是50分,也不要只对康德的理解是85分但是不了解另外四位。
每次我看到科班出身的哲学大佬借助德语文献考证细节,我就觉得自己没有读哲学系真好。
我们业余爱好者追求的可能是对“哲学”的整体的一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