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是古代中日朝越四国都尊为“朱夫子”的人,他的学说是日后儒学的主流。与他同时代的有一位叫做陈亮的儒学家(晚年中了状元)。
陈亮有感于南宋王朝的弱,追忆汉民族的汉唐气象,提出应该强调“事功”,要解决实际的政治、经济、军事问题。他与朱熹有过一番历史上有名的大辩论,辩论的原文在《朱子文集》、《龙川文集》里(陈亮被称为“龙川先生”)。
辩论的原文我并没有看,但是,根据后世学者的归纳,朱熹大概是这么意思—————
政治经济军事等“事功”领域的问题,关键在于领导人要实现圣贤人格,然后向外展开,广施教化,于是政治社会问题自会解决。
~~~~~~~~~~~~~
直到晚清,中国人被洋人的船坚炮利打得满地找牙的时候,还有大官说洋人的东西是奇技淫巧,咱大中华有德就行了(其实也未必真的比洋人更有德)。
~~~~~~~~~~~~~~~
儒家作为一种伦理学、哲学,并不那么差。而且儒生里也有“事功”很厉害的人,譬如说王阳明。但是,该学说的主流泛道德化或者泛伦理化了,挤压了对别的问题的重视。
陈亮挑战朱熹之后,儒家内部强调“事功”的声音又沉寂了。王阳明本人的“事功”虽然很牛逼,但是其学问本身还是一种道德哲学。
明代灭亡之后,知识分子(就是儒生)特别痛苦。痛苦的第一个原因是亡于文化层次低的异族,第二个原因就是为何一个追求圣贤之道的国度居然亡了。
明代与隋唐不同,隋唐的主流是佛教,明代可是市井百姓会去听儒学讲座的,而且什么建祠堂、修族谱。。。。风风火火。明代相对于隋唐,是更儒化的朝代。
但是,满清军队一来,摧枯拉朽一般灭了南明。
~~~~~~~~~~~~~~~~~~~~~
作为道德哲学的儒家思想不是中国落后的原因,鼓励大家当君子怎么会导致国家落后呢?但是,儒家思想把很多属于“事功”的问题泛道德化、泛伦理化,是中国落后的原因之一。
当代的中日韩为何不落后了?因为当代中日韩,即便是儒家思想的信奉者,也不会说不要经济学、工科、医科。。。。。。儒家撤退到它该有的地盘了。
以日本为例,自民党长期执政,内部分为诸多派系,很多派系都取过很“儒家”的名字,譬如说“宏池会”“清和政策研究会”。。。。。。名字是儒家的,但是治国还是需要懂现代的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