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经常对我的家人和朋友说,77、78级大学生是我最仰慕的一个大学生群体。我意识到他们这个群体的出色已经有N年了。阅读量稍微大一点的人(无论文科理科)就会发现太多顶级学者是77、78年考上的。本人无数次觉得“这本书真有深度,我好佩服这个人,翻一下作者简历。我操,怎么又是77、78级的”
告诉大家两个今年的新闻,文小刚教授获得理论物理学狄拉克奖,陈波教授成为国际哲学学院院士。大家猜猜他们是哪一年考上大学的?
这个群体的卓越有三个原因:
一、我国多年不高考导致人才积压,突然在77、78年恢复高考,累积多年的人才集中在那两年同场竞技,考上的都是聪明人。我在这里可以丢一句话,中国所有的不入流大学,在学术上最杰出的校友就是这两级。如果一个超级烂的大学居然也有校友混成美国的科学家,那多半是这两年考上大学的。(插一句题外话,这印证了生源比老师重要的道理,生源牛逼老师烂不要紧,生源烂了就彻底没戏了)
二、由于文革的原因,这批考上的人对知识本身的渴望特别重,“为了学问而学问”的人比例较高。据说很多学风很烂的大学,在77、78年,学风超级好,而且不是那种功利性的学风好。今天知乎上有人说北大清华文化气息浓,三本专科文化气息不行。我告诉你们,在1977、1978年,我国上至清华北大,下至专科,文化气息都浓。今天的非名校文化气息不浓,首要的原因就是生源不行。
文革对于国家、民族是一个磨难,但正是因为这个磨难,导致很多人上大学是带着宏大使命感的,譬如说很多人下决心搞清楚人类社会治乱兴衰的奥秘。这种宏大的使命感绝对不是当今高中的小屁孩看书看得出来的,77、78级的使命感是亲眼目睹、亲身参与过历史大事件的沧桑感。
三、学生年纪差异大、很多人历经磨难、阅历丰富。一个宿舍住的同学,有的人已经是洞察人性与社会的三十多岁的老狐狸,有的人还是天真如小白兔的十八岁的应届高中生,这种多元化导致了思想的激烈碰撞。
~~~~~~~~~~~~~~~~~
由于上述三个原因,导致了77、78级学生不仅仅是在国内的官场与学界成就大,而且在国际学术界也有一定的成绩。
长江后浪推前浪,中国人(华人)更厉害的成就肯定是要靠正在看贴的90后、00后了。但是,77、78级学生让他们之后十年甚至十几年的大学生显得(相对)暗淡无光却是一个客观的事实(影迷可以想一想张艺谋、陈凯歌)
向伟大的77、78级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