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道理太多了,我说一个在上网领悟到的道理:
如果社会上某些人认为A集团在某些方面(如道德、能力)低人一等,这个观点对于A集团中的百分之六七十的人是正确评价,对于百分之三四十的人属于歧视(所谓”歧视“,这里定义他人在道德或能力方面贬低你了而你实际上并不差)。那么,A集团中被歧视的百分之三四十的人可能会跳出来现身说法捍卫整个A集团。A集团中百分之六七十的人可能会跳出来点赞。
A集团之外的某些人可能因为心胸宽大或者需要假装心胸宽大,而跟着附和。
一种特殊的情况是——A集团占全社会人口达到多数,少数在能力(或道德)更优的人在某方面指控人数众多的A集团。即便指控有理有据,人数庞大A集团会疯狂反扑,A集团会集体眼瞎,好像证据从来不存在。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有些长期存在的偏见,其实是有合理性。(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偏见都是如此)。
————————————————————————————
在知乎,很多非理工科的提问,点赞最多的答案就是讲一个好故事安抚大众情绪的答案或者大搞“政治正确”的答案,而提供统计数据或者参考文献的答案被踩到底下去了。因为太多A集团的人受不了居然还有文献或者数据证明某些“偏见”有一定道理,于是自动选择视而不见。
为什么我们大家可以在很硬的学科领域(如理论物理、化学、计算机)尊重学术,到了社会领域就不能只为科学的答案点赞呢?
因为理工科领域的答案几乎不涉及人类对人类的评价,几乎不触及我们脆弱的小心灵。比如说,爱因斯坦的某个理论对不对,不牵涉社会对你的评价。
而非理工科领域的答案,有可能涉及到了我们的自我评价,我举几个例子:
一、甲大学与乙大学哪个好?
二、具备XX特征的人会有更高的婚后出轨率么?
三、西方文化更先进么?
四、寒门子弟难以考上清华北大与当事人的天赋毫无关系,纯粹是外界原因造成的么?
五、有钱人比穷人更奸诈么?
当一个提问涉及到很多人的自尊心的时候,科学精神就没有了。如果又涉及到自尊心,又涉及到切身利益,那一定要疯狂反扑,把符合自己价值观的答案顶上去。
在社会科学领域,大众传播很多观点都是为了安慰自己的小心灵,为了给自己打气,为了给自己洗白。对于很多人来说,自我心理安慰、洗白自己远远大于求真。
——————————————————————————
如果你有一项所谓的偏见,别人要你放弃所谓的偏见,记得向他索取参考文献或统计数据,否则请你继续坚持偏见,逻辑很简单:
如果一个所谓的偏见是比较严重的指控而且曾经广为流传过,推翻该观点会显得该学者既有求真精神又有道德勇气,学术期刊也会乐于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