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英语在应试制度中的淡出?

不要神化英语的重要性。以会计学为例,跨国企业会计需要懂英语,而一个中小企业会计若精通汉语写成的会计资料,就很牛逼了。很多行业都是如此,从业者连汉语的相关材料都掌握得很不好,你何必对他强调英语?

日本还有那种全公司大部分技术员(甚至所有的技术员)不精通英语,但是创造出举世无双技术的例子。(可以去搜索三鹰光器

三鹰光器 将宇宙技术应用于神经外科显微镜

)。很多回答声称不懂英语的就会导致这也不行那也不会,甚至沦落为人生卢瑟,这话说得太极端了。

————————————————————

我赞成折中的方案——全国高中生在高考中考英语,但是这张试卷的分数前面要在不同的情况下乘以不同的系数(权重)。例如说,试卷本身的卷面满分为100分,你可以乘以系数1.5,也可以乘以0.5,甚至乘以0。

一、在本科招生中,研究型大学英语权重应该大。非研究型大学英语权重小。大专招生应该基本不看英语成绩。

二、有些专业(如国际贸易)显然要重视英语成绩。有些专业就相反(如中医专业)

三、硕士招生,我赞成学术型硕士招生给予英语较大权重,专业硕士招生给予英语较小权重。

————————————————————

要给那些英语很烂但是专业还不错的人一条生路,让他们回避掉自己的弱点(即英语),多花时间在自己的专业课上。我在前面说过,只要你不追逐前沿,只看懂汉语资料的话一样可以是好的人才。

知乎上的言论主要是被精英把持的,他们很多人从英语中受益,于是大谈特谈英语的重要性,然后就是一堆名校生点赞,把答案顶上去。其实冷静的想一下,想一下广大的不追踪学术前沿的人,想一下不追求国际水准的公司,英语对于这些人来说,真的没那么重要。

大家想问题多想一想折中性的方案,不要走极端。

——————————————————————————————

还要提醒大家的是,凡事都是有成本的。有人大谈特谈学英语有很多好处,全然忘记了学英语是有成本的。对于英语天赋很平庸的人,你强调英语就会影响那些专业课还可以的人的被选拨的机会,也会迫使他们花很多本来应该钻研专业的时间来学英语(而且学不会)

对于北清复交的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大学本科阶段记忆一两万个单词,跟老外谈笑风生,不是很难的事情。对于很多普通大学的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苦学英语也就是过个四六级,然后看不懂纽约时报,听不懂VOA,一辈子都记不住一万个单词。。。。


离开成本谈好处,都是耍流氓。


——————————————————————————

我并没有说不学英语,我只是说非研究型大学的非涉外专业招生(国际贸易就是涉外专业、电子工程就不是)可以少看英语。

我说大专招生(涉外专业除外)可以基本不看英语成绩,有人反驳,说不看别的学科成绩行不行?

如果诸位真的懂得大学专科生这个级别的学生的话,就会知道他们中九成比例的人不管学不学英语反正是不可能看懂英语报纸的。而且大专就业好的专业(如机械、电力等)恰恰是依赖数学的,而依赖英语多一些的人文社科专业(如法律)在专科层次就是毕业即失业。

我在这里斗胆说一句,对于九成大专生来说,学英语没用。(又,我有亲戚是大专副校长,我比知乎里大部分北清复交的学生更清楚非顶级大学的学生是怎么一回事)

中国过半数的大学生真的一辈子不用英语,而且人家不学英语不等于不上进,不等于混得不好。他们如果是技术岗,钻研汉语文献就够了。(不信你去找一大堆土木工程师,你问他们大学毕业后是每天下班背GRE词汇划算,还是攻读汉语的土木工程文献划算。真相是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人花时间背GRE词汇还不如考什么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


有人说学好了英语有助于向社会上层流动,这是对的。有人说不学好英语就不能向上流动,这就是大错特错。我前面举了土木工程师的例子,假设一个土木工程师各方面资质一般(注意,假设他资质一般)、上班也很忙,他看书就应该大胆抛弃英语而专攻汉语的技术文献,考下一些牛逼的证书,这样才是他向上流动的靠谱方法。

一个人通过学习向上流动的方法很多,英语是手段之一,仅仅是之一。会计师考CPA,土木工程师考注册结构、电气工程师考注册电气。。。。,这都是他们通过学习向上流动的手段,而考这些证书还真的不需要英语很强。


——————————————


如果一个人说英语不重要,我们可以毫不犹豫的说他见识浅薄。但是,如果太神化英语对于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的作用,我一样说他见识浅薄。所以我才在前面提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


——————————————————————————


有人说,如果语文差的人要求淡化语文,数学差的人要求淡化数学行不行?答案是不行。理由如下:

学语文可以有两个路径:1、非实用化的文化路径,即强调语文作为民族文化根基。既然是根基,当然不能淡化;2、实用性路径,即强调语文学好了可以写信、写报告、做演讲,这一套还真的是大部分大学毕业生(即便是非名校毕业生,也是需要的)。

而且声称学语文学得痛苦的人还真心不多,一门课又不痛苦又有好处又是民族文化根基,何必去淡化它的重要性?



数学:学数学学得痛苦的人很多,不亚于英语。但是越是差学校(如大专),学校就业的王牌专业还恰恰是工科等需要数学的专业(如电气、机械)。也许北大有些专业不依赖数学,毕业就业好(如法律),但是在大专这种学校,念法律就是准备失业。大专的卖点多半就是工科专业。

如果大专招生不考数学,中国的大专可以停下来不办了。


——————————————————————


众所周知,已故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特别重视英语教育,其重视程度不亚于知乎网上绝大部分人。李光耀在回忆录中说,对于华人来说,很难同时学好汉语与英语,智商低于XXX(大概是115分)的人就不行了。(你要是不信的话,请去找李光耀回忆录的下卷看)。新加坡有些语言天赋差的华人就只会说英语而华语不灵光。

我们可以把李光耀说的“智商”理解为语言天赋,对于语言天赋很差的中国人,他本来就要学汉语,社会又何必逼他学外语?这一群人就让他集中精力学汉语世界的知识,一样为国家做贡献。


————————————————————————————

英语、汉语、数学的不同:

1、汉语与数学属于你学得浅就可以用得浅,学得深就用得深。比如说,你学会算术,可以做买卖用。你学会了初中的三角函数、平面几何,你可以在机械作业、土木工程作业中使用。你学会了微积分,也有用。。。。。总之,学得浅就用得浅,学得深就用得深。

2、英语则不同,英语必须学得超过一个门槛(量变产生质变)才有用,超不过这个门槛就有极大的概率等于白学。比如说,单词量只有区区3、4000个的人显然是无法阅读英文书籍、报刊的,不可能达到某些人鼓吹的直接看原版的先进外国文明成果。(大家都清楚,英语四级刚刚过关那种英语水平,约等于英语文盲)

学英语如果不一鼓作气学到一个比较高的水平,其实是无效的——看不懂英文报纸、听不懂英语广播、写不了英语日记。。。。。

但是,对于过半数的非英语专业大学生来说,他做不到在毕业的时候达到比较高的水平(他们还要应付专业课)。很多大学生在毕业的时候就是其英语水平的最高峰,毕业后开始下降,若干年后退化到高中水平。


3、既然一门学科必须得学得超过一个门槛(量变产生质变)才有用,那么国家就不应该强逼该学科天赋很差的人去苦学。天资太低的人去苦学的结局就是时间花得多,但是收获太少太少,甚至接近于零。

赞同:780创建时间:2015-04-01
评论:281最后更新:2015-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