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不听劝,非要吃了亏才会得到教训?

我下面的答案有两个假设:

一、长辈说的道理是成立的(至少在统计意义上是成立的)

二、晚辈知道长辈讲的道理至少在统计意义上是成立的。

我的答案试图说明为何年轻人明知是长辈讲的道理是成立的也不听。(还有一种情况是年轻人觉得长辈的絮叨是错的,那他不听劝是自然的,不必分析了)


——————————————————————

年轻人不听劝有五大原因

一、逆反心理。逆反本身,带来快感或者自由感。

二、抽象思维比较弱而不得不依赖于具体形象刺激的人,他必须用体验性的方法深刻明白道理。他可以从相对抽象的语言中明白道理,但是不深刻。如果我把《阿甘正传》、《肖申克的救赎》里的道理提炼成几句格言讲给年轻人听,效果不如让他们看电影。


三、劝说年轻人做某事或者不做某事,往往是希望他们能够牺牲当下的享受去换取未来更大的幸福。但是,当下的享受或者痛苦很真实,未来的幸福或者不幸很遥远。


以沉迷于网游的高中生为例,他不知道太沉迷网游会带来麻烦么?他知道。但是,当下的享受很真实,未来的什么考上大学、迎娶白富美显得很遥远很遥远。

四、凡是在概率上百分之百应验的道理,其实年轻人绝大部分都听了。年轻人不听的道理,往往不是百分百应验的道理,年轻人在幻想自己是少数例外。

比如说,父母劝子女不要用手去摸燃烧的火。若子女去摸了,痛觉完好的人百分之百的概率会很疼,所以凡是痛觉完好的人,都不会故意用手去伸到火里。

假设社会凡是念书好的人一律混得好,凡是念书不好的人一律惨兮兮,几乎没有例外。在这种前提下,父母劝子女认真念书,我觉得子女会很听劝。但现实是,念书好能够有更好的“钱途”,仅仅是一个平均意义上的事情,有很多念书好的人混得不行,也有很多念书不好的人混得行。于是乎,很多年轻人会幻想懒惰的自己将来混得好,从而松懈,既然今天很松懈未来还是能成功,为何不及时行乐?

再比如说,如果抽烟必然得肺癌,概率为百分之百。而不抽烟的人得肺癌的几率很低。长辈劝说晚辈不抽烟的话,效果会显著得多。之所以有人坚持抽烟不听劝,那是因为抽烟但长命的人还是不少,年轻人会幻想他就是那个抽烟但长命的人。


五、年轻人有特殊的效用函数与约束条件,即便长辈讲的道理以百分之百的概率应验,年轻人也不得不违背,违背就是为了自己更幸福。

我举一个很奇特的例子吧。在一个社会风气很压抑保守的社会,一对父母劝女儿在男女关系上要做淑女,目的就是有个好名声,将来在“婚姻市场”卖个好价钱。这个女生很理智,她知道父母的说法有道理。假设她的性欲是人类女性中万里挑一强的,她必然当不了淑女,因为对于她来说,做荡妇性价比更高,做荡妇是冷静思考后的最佳选择,她宁可不嫁人了也要在性爱这件事上早早尝试、多多尝试。

——————————————

我答题不少了,应该说在这个提问下,我的答案与高票答案的思维模式算是差异最大(至少是之一)的一次。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我的答案与高票答案的思维模式的区别。我觉得能够像咏春拳那样打直线比较好。

赞同:193创建时间:2015-09-08
评论:13最后更新:2015-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