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文艺的坏处是可能会忘记世俗社会运转的规则。
文艺作品往往是作者在暗示或者明示你“理想的人应该是怎样的”“理想的社会应该是怎么样的”。
太文艺的人可能把文艺作品作者暗示的理想的人或事物当成了世俗社会中已经被珍惜的人或事物。
————————————————
我举个例子,有一部很受大家喜欢的电影叫做《驴得水》。如果你到知乎或者豆瓣看相关评论,评论的主流是贬低电影里边那几个男性小知识分子的软弱、世俗、猥琐,进而暗示或明示男性或者知识分子应该更有担当、更坚持。
其实,现实中的真相是这样的——————拒绝送礼的公务员一辈子升不了官,妻儿埋怨靠不上他,周围的人觉得此人迂腐无能。而世俗的、猥琐的、软弱的公务员说不定官升几级,妻儿欢欣鼓舞,亲戚也赞扬此人有能力有担当。
在有些文艺作品中不是人的人,才是现实社会被推崇的人;在有些文艺作品中是人的人,在现实生活中各种被嫌弃。
——————————————
回应评论区的“不精独乐”。
男男女女在不直面生活压力的时候(如看小说、看电影的时候),会从审美上排斥庸俗、猥琐、低三下四,羡慕高尚、清高、骄傲(褒义用法)
我从来没有听说过哪个小伙或者姑娘仰慕文艺作品中用灰色手法谋求个人名利的男人。
当我们直面生活压力的时候,就会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女士们开始觉得付钱潇洒的男人是真潇洒,至于他是否拍马屁、谄媚上级、行贿,那不重要。反过来,清高但是付钱不潇洒的男人一点都不吸引人。
同样一个女生,完全有可能人格分裂:看文艺作品的时候发自内心仰慕那些内心光风霁月、做事手段很好的男子;关掉电视机之后觉得凡是付钱不潇洒的男子一律不行,付钱潇洒的男子才是真男子。
一个女生完全有可能在看完《驴得水》后在知乎上或者豆瓣上激动地说男人要高尚、善良、正直,写完文章后缓过劲来就要求自己生活中真实的另一半升官发财而且允许他不那么高尚、善良、正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