剔除掉少数特别恶与特别善的人。多数人(在不考虑代价的前提下)向往善,但是他们由更强的现实欲望(想吃好吃的、穿好穿的、闲一些、安全一些。。。)支配,所以毅然决然接受庸常的恶(不是那种大恶)。
举个例子,你集中一个重点高中的学生,播放电影《驴得水》、发放历史通俗读物《明朝那些事》。。。。。。他们会特别崇拜正直善良的人,厌恶蝇营狗苟的人。不排除一堆男生表示以后干事业手段要清白,不排除一堆女生表示要嫁给只走正路的男人。
再举个例子,知乎的爱情话题,理想型答案获赞可以破万,本答主写的现实型答案被赞最多一两千。
正直、善良、爱、牺牲。。。你作为旁观者去看,是有美感的。我自己看岳飞、海瑞、杨靖宇、赵尚志的事迹,就觉得一种崇高之美充塞在心田,很感动,甚至感动到痛哭流涕。知乎弘扬人性之美的答案总是赢过揭示人性之恶的答案,奥妙就在于前者给人美感、让人舒服。
多数人类是有向善之心的,而且我倾向于人类的向善之心是先天就有一些,后天再加一些。
但是,人类还被一种更强大的欲望支配,即吃、喝、穿、住、性交、安全。。。如果对善良正直的向往妨碍了自己的基本欲望的实现,那就毫不犹豫放弃善良与正直,转向庸常的恶。譬如说,看历史书被海瑞事迹感动得泪水涟涟的男生,自己进入官场后照样给上级送不该送的礼。看电影嫌弃蝇营狗苟男性的女生,嫁人还是更倾向于蝇营狗苟的富男而不是刚正不阿的穷男。。。在文艺作品与史书里,刚正不阿的穷人比蝇营狗苟的富人有魅力;在现实的当下,还是掏得出钞票供家人吃好喝好住好玩好的男人更有魅力,哪怕获得钞票的手段就是蝇营狗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