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人对现代大多数散文有一种厌恶的感觉?如果有,那是什么原因?

建议先看完“白茅根汤”的那个答案,然后来看我的答案。


我模模糊糊记得在一些老版本的中国文学史、世界文学史教材(我的小学时代发行的教材)里,特别强调“向上、光明”。如果有一部很深刻的文学作品但是基调灰暗或沉重,该教材就会在称赞该作品杰出之余,提到该作品不向上、不光明、不乐观。


中国社会流行这一类东西而且特意让中小学生去读它们并在写作中模仿它们,就是希望大家能够向上、光明、乐观。而生活是平淡的,于是就有“为赋新词强作乐”。

这就是新时代的“文以载道”,这个“道”就是“向上、光明、乐观”。

————————————————

说实话,中国教育部征调我国最好的一批作家以及各大学最好的中文系、外文系学者进京,不太长时间就能找出一些真正的好散文。麻烦就出在——文学水准上去了但是基调不向上、不光明、不乐观怎么办?


——————————————————

经过这种教育,中国人心知肚明,发言、写作一定要以向上、光明、乐观的基调,缺点与阴暗面可以有但只能是大江大河里的小浪花而已。

赞同:102创建时间:2020-07-12
评论:26最后更新:20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