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高校通识教育 、课程改革?

谢谢邀请。这个问题没人回答,我来答一下吧。

除非一所大学汇聚了全中国人文社科理工农医等各个领域最顶级的教授与最顶级的学生,否则就不要学习哈佛大学等牛校开很多很多门涉及面很广的通识课,这样干的后果就是一堆水课,干扰专业课学习。

没有牛逼的教授与牛逼的学生,就不要去赶时髦了。

——————————————————————

对于我国百分之九十九的大学来说,通识课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以必修为主,确保课程的难度。不要把通识教育变成所谓的“水课”,而是要与专业课一样要求严格。

2、课程的数量要少。因为要保证课程难度,但是又不过分干扰学生的专业课学习,所以课程数目一定要少,少则七八门多则十几门就够了。

3、课程要关注人类社会或者自然界最核心最重要的问题。比较枝节的问题,就让感兴趣的学生自己去看书,没有必要开课。(比如说,在一所理工科大学,《西方哲学》与《电影赏析》两门课,显然是保证前者,后者就算了)


下面举一个具体的例子,如果有一所理工类的非顶级大学,专业课极为繁重。该校可以每学期上一门通识课(必修),一共八门,这八门课难度要大、考核要严。

我不妨献丑,随便说说我觉得很重要但是中国的中学又没有开课的八个领域:

1、西方哲学

2、宗教学

3、伦理学

4、心理学

5、政治学

6、社会学

7、经济学

8、社会科学中的定量方法(就是统计学、计量经济学那一套)

总而言之,我觉得通识课一定要求精不求泛。

假设一所非顶级生源的工科大学能够货真价实上好我前面说的八门课,那既不太影响学生专业课,又让工科学生人文社科素养达到一个比较靠谱的程度。

在人文社科理工方面追求广度而不是深度的话,告诉学生豆瓣网知乎网果壳网的存在就够了,不必开课。上课就应该有一定深度,很没深度的课就别开了,浪费时间而已。

赞同:113创建时间:2015-10-31
评论:19最后更新:2015-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