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成果=f(努力、天赋、家境)。
解释一下这个函数式子,“成果”是因变量,“努力”“天赋”“家境”三大因素都是自变量,这三个自变量中的任意一个增加(而且其他两个变量不下降),成果也会增加。
在这个函数式子中,天赋、家境的值越高,每增加一单位努力带来的成果的增加就越多(努力的边际产量越高)。也就是说,增加一份努力,家境好或者天资高的人成果更大,得到正反馈更明显。
当天赋或者家境太差或者两者皆差,在现有基础上增加一单位努力带来的成果很少很少,但是增加一单位努力却比较苦,所以干脆就别努力了吧。
一个人家境不好但是不努力的原因有两个:
1、家境差以及由此带来的衍生性问题。请参见本提问的第一高票答案
2、天资不高。怎样拯救懒惰并且拥有消极人生观还没有什么天赋的人? - 城市猎人的回答
——————————————————————————————————
下面换一个角度答题,因为提问者提到“自身智力条件也很好,但是就是荒废时光不努力学习?”
第一、家境差的家庭给子女讲道理无法做到“情景浸泡”,只能是很直白抽象。家境好的家庭有可能创造更感性具体的情景。
譬如说,家境好的家庭可以带孩子去清华、北大、哈佛、斯坦福游玩,这比抽象的说这些大学好有用多了。
人类中除了百分之一甚至千分之一的性格很冷静坚忍的人之外,都是感性大于理性的动物,所以才有“不撞南墙不回头、不见黄河心不死”之说。
这个世界上基本不存在“讲道理”这回事(尤其是对未成年人),只有创造一个情景让他去感受才行。很显然,富裕家庭更有可能做到。
第二、古人云:“身教重于言教”,社会底层的家庭恰恰做不到这一点。企业家家庭的父母通过自己努力创办企业来激励子女有样学样,高级知识分子家庭的父母通过自己日夜不停的学习来激励子女有样学样。。。。。。很简单,你要你子女发财,最好的办法就是你本人百折不挠办企业;你要你子女当学者,最好的办法就是你自己当一个学者(最起码当个“民间学者”)。。。很可惜,那些混得差的家庭的父母做不到。
有一篇关于北大饶毅教授的文章写道,N年前当饶教授还是中小学生的时候,他父亲带领全家刻苦读书,他父亲读英文文献,他们当子女的看中文教材及资料。
——————————————————————————
最后说一点,不要把自己的懒惰过分归咎于物质条件不够。
以英语听力为例,过去的乡下小孩说自己家没有录音机而城里小孩有,这个差距确实是客观存在。现在大部分乡下孩子有个智能手机,而智能手机确实是学英语听力的利器。但是这个阶层的小孩子的英语听力还是一样烂,因为他们有了智能手机就用来交友、听流行乐。。。总是都是用来娱乐。
有些人不努力不是因为物质条件不够,但是他一看到那些把不努力归咎于物质条件不够的答案就去疯狂点赞,只是为了让自己心里好过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