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青年(“后浪”)到底难在哪里?
一、财富(存量)与收入(流量)的区别
月薪、年薪,这叫做收入。指每一段时间流入你账户的金额。
某一个时间点你的现金+存款+证券+房地产净值。。。。。。这叫做财富。
无论是对于个人、公司还是国家,财富与收入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中国的GNP超过日本的GNP那一年,中国人持有的财富肯定远小于日本人持有的财富,因为日本从明治维新开始积累了多年,所谓“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二、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几乎没有财富累积效应
在改开的前二十年,一个家境中位值(不懂统计学的人请百度“中位数”)但是能力“二十里挑一”的未婚小伙子与另一个能力中位值但是家境“二十里挑一”的未婚小伙子竞争一个女孩子。只要女孩子的爹妈稍有眼光,就会选前者而不是后者。选了前者,在不长的时间里,他的能力将让自己的财富超过后者。选了后者为女婿的人往往会后悔,恨自己目光短浅。
这种故事,如果诸位去问年纪大的人,他们会给你讲一堆。
当时家境“二十里挑一”的小伙子比家境中位值的小伙子其实多不了太多资产。
三、当下的中国已经出现很显著的财富累积效应
今天的中国,由于房地产价格的高涨,而且是不对称高涨(即在大城市,尤其是一线城市高涨)。能力“二十里挑一”未婚小伙PK“家境二十里挑一”未婚小伙,恐怕颇有难度。如果要求在三十五岁择偶结婚之前扭转局势,恐怕难度太大。
四、财富累积效应与祖辈、父辈的能力有关,但是也与其它因素有关
诸位不得不承认,大城市父子两代比较平庸的土著家庭,积累的财富也颇有可能比小地方父子两代比较出色的家庭积累的财富多。因为“住在哪里,就在哪里买房子”是具备很大的惯性的,在投资眼光都很平庸的大前提下,当然是大城市土著家庭因为住在大城市所以积累起巨额财富的机会多。
不仅仅如此,也与政府高度相关(此处略去若干字)
五、我国财富不平等的形式与美国的不同
美国也是一个财富高度不平等的国家,但是,美国社会财富的持有形式是证券,中国是房地产。房子在中国是与婚姻高度捆绑的。
举个例子,一个有一些嫌贫爱富(但不是很嫌贫爱富)的女生在平行世界的中国,该中国社会财富的持有形式也是证券,房价——收入比不那么高。她可能选择有婚房但是几乎没啥股票的小伙子,而不是另一个有婚房且持有较多股票的小伙子。但是,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中国,她几乎肯定拒绝没有婚房的小伙子。
同样是财富不平等,房子的不平等比股票的不平等扎心多了,尤其是对中国人。
还有,美国财富不平等以证券形式体现,与一个人出生在哪里关系小一些,大家可以查查巴菲特出生在哪里、住在哪里。中国财富不平等以房地产形式体现,与一个人出生在哪里关系大一些。
————————————————
本文为温和版,不是犀利版本。我在非男女关系方面很难像在男女关系方面那么狠,讲话太狠了就会没账号。
对了,现在连北京有房的丧偶或离异老大爷都可以利用优势玩弄外省中老年丧偶或离异妇女了,在“谈恋爱”的旗号下,换女友很方便的(强烈建议我的读者去搜集一线城市中老年婚姻市场的那些事)。中国的阶层区分与地域捆绑太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