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什么 ?

这是一个大话题,为了能够在很短小的篇幅里解决战斗,我还是缩窄在男女关系(尤其是婚姻关系)里谈。

首先丢一个总原则——先研究人的共性,然后再看个性。共性是基础,不忽视个性,但记住共性是基础。

————————————————————

完全没有恋爱经验的文艺爱好者有时候会过于强调个性,譬如说豆瓣就有人讨论她喜欢《飘》中的甲而别人喜欢乙,譬如说更常见的“你更喜欢金庸小说哪个女性(男性)?”。此类问题突出的是你是什么个性、你喜欢什么个性的异性。(关键词是“个性”)

一旦我们在知乎、豆瓣、微博等各大网络平台搜集女性晒婚姻幸福贴(注意,不是恋爱,是婚姻)。你会发现共性很强而个性不强,共性就是女方的丈夫在经济、家务、情绪上能够为女方遮风挡雨。也就是说,女性进入婚姻被琐事折腾之后,她们热爱物质、不想辛劳、欺软怕硬的共性就彻底显现了(当然,男性也是热爱物质、不想辛劳、欺软怕硬)。

切记,绝大部分人(不是所有人)的所谓的“个性”,是在“共性”的笼罩之下的,尤其是在遇到难处的时候。

————————————————————————

人有哪些共性呢?

一、底层的欲望。高级的欲望千姿百态,底层的欲望千篇一律。譬如说男士甲爱看话剧、男士乙爱看哲学、男士丙爱看画展,这是高级的欲望千姿百态。但是,甲乙丙都爱性生活,这就是底层的欲望,是共性。譬如说女士A爱看话剧、女士B爱看哲学、女士C爱看画展,她们优先考虑与自己有共同爱好的男士结婚,这是高级的欲望千姿百态。但是没有房子的男士ABC都不要,这是底层的欲望千篇一律。

不仅仅如此,底层的欲望更符合刚需的特征,底层欲望得不到满足引起的怨气更大。跟妻子没有共同业余爱好的丈夫会被妻子吐槽,但是不肯做家务的丈夫得到的怨恨恐怕多几倍,即便这个妻子是文化素养高的博士。

你可以把普通人(而不是特殊人)的欲望从底层到高级画一个金字塔状的图,越底层越要重视,永远不轻易相信别人摆脱了底层欲望。

最后提醒一句,青少年男女在“性欲”上有较大区别。


二、嫉妒、嗔恨、自我麻醉等顽固的心理特征。譬如说,大部分人听不得针对他的尖锐的实话。假设你是一个熟读学术文献、言必有据的著名统计学家,你公开演讲不能太耿直,尤其不要碰性别、种族等议题。因为你的发言可能挑起社会敏感情绪,这个情绪发酵了,你可能就下课了。

————————————————————————————

上面的事情做完了,你就可以开始研究时代、地域、阶级等因素对人的影响。我们必须承认在后天给人类打“思想钢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人,这也是“共性”,但仅仅是特定时代、地域、阶级的共性。譬如说,1990年的中国高中生的父母,一大半反对“早恋”,同时代的欧洲国家高中生的父母就基本不反早恋。再举个例子,人都有脾气,但是从小被打上思想钢印“你不要和女性计较”的男性,确实在相当的程度上可以压制自己不跟女性打架、吵架。男性体力远超女性,老一代(指1940年以前出生的人)家庭暴力施暴者中男性占压倒性优势,但是年轻夫妇(指1980年以后出生的人)中家暴施暴者的男女比例女性开始显著增加,这就是思想钢印的威力。

提醒一下,如果你足够精明的话,应该研究时代、地域、阶级等因素给你打上的思想钢印是不是让你乃至你所属的集团吃亏了。如果吃亏了,要懂得造势反抗。譬如说中国男性要反抗“男人不要和女人计较”的思想钢印,要求改为“脾气不好是严重缺点,垃圾不分男女。”的思想钢印。

——————————————————————

上面的事情做完了,我们才能够开始钻研单独的个体的个性。譬如说你外语好但却是个数学白痴,我数学好但是英语六级没过;你性格外向爱社交,我是内向的人;你是浪漫的文艺人士,我是严谨务实的工程师性格。。。。。。正确的思路是沿着 “人类共性—国别(地域、阶层、时代、性别)共性——个性”的思路延展下来。

——————————————————————

具体到两性关系,最底层的逻辑是进化心理学,女性的共性一点也不美好(男性的共性一点也不美好)。然后,是进行国别比较,譬如说俄罗斯女性如何如何、中国女性如何如何。还可以搞阶层比较,譬如说高知家庭女生与农民家庭女生对比。还可以搞地域比较,譬如说潮汕女生与上海女生对比。最后才是分析具体的一个活生生的女性。高度重视最底层的逻辑,越是遇到考验,最底层的逻辑威力越大。

赞同:500创建时间:2021-04-29
评论:22最后更新:2021-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