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通识教育是否更应建立在数理的基础上?

以下故事来源于兰小欢先生的经济学科普著作《一转念》,以下文字纯属摘抄:

故事三:谋杀

在审理谋杀案时要庭审大量证据,很多时候要利用逻辑推理来建立因果链条,也要用统计数据来增加说服力,而用错数据和推理,结果可能是致命的。


九十年代,辛普森杀妻案轰动美国,各种证据都似乎证明凶手就是辛普森,而最后辛普森的“梦幻律师团”帮助他成功脱罪。林达曾用了半本书来讲这个故事,极生动,主要讲这个案子的审理程序,想说明当国家机器想给个体定罪是多么容易,个体是多么无助,所以这些必要的程序每一步都疏忽不得。


但是林达没有讲下面这个故事。


为了证明辛普森有罪并给陪审团留下他杀妻的印象,检方举证说辛普森之前有家庭暴力行为,而“扇耳光是谋杀的前奏”。但辛普森的辩护律师说,检方不过是在误导陪审团。辩护律师说:截至1992年,美国每年有400万女性被丈夫或男友打过,但是根据FBI的报告,其中只有1432人被丈夫或男友杀死,这概率大概2800分之一。怎么能用这么小的概率来推理呢?


这个辩护看起来很有说服力,但实际上完全与案件无关。问题根本不在于打过女人的男人有多大可能性杀死这女人(这概率,如上所述,是2800分之一),而在于被打过且被杀死的女人中,有多少死于打过她的人之手?这后者的概率,根据1993年的美国犯罪报告,是90%。在辛普森案中,检方从来没提起过90%这个数字,显然中了辩方的招。


简评:我做过两学期初等概率论和统计学的助教,讲辅导课时,条件概率和贝叶斯定理很难教。我相信这些概念和推理是合乎逻辑的,但我也相信它们和人类直觉相悖,人通常不这么思考问题,人很容易被愚弄。


这个故事来自加州理工的教授Leonard Mlodinow的畅销书《The Drunkard’s Walk: How Randomness Rules Our Lives》。

——————————————————(分界线上面的故事是兰小欢先生写的,不是我写的。下面的文字是我写的,与兰小欢博士无关)

兰小欢告诉我们的这个故事揭示了,在社会科学领域,统计学知识还是不可或缺的。

不懂物理,就不理解自然界;不懂数学(含统计学),就很难从宏观尺度上理解人类社会。

通识教育显然不能够窄化为人文教育。


——————————————————————


提问者问的问题是——“

大学通识教育是否更应建立在数理的基础上?

我的正面回答是——大学通识教育的其中一个维度应该建立在数理的基础上。

如果我们把通识教育的目标设定为“真善美”三个维度。其中,“善”与“美”的教育也许不需要数理也可以进行下去,但是“真”这个维度却离不开数理基础。数理基础一塌糊涂的人一辈子都不知道怎么判断“真”,就像故事里那群虽然很精英但是数学差的法律工作者那样。

赞同:44创建时间:2016-03-06
评论:4最后更新:2016-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