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大学都有哪些认知误区?

高中生都觉得上大学是学本事的,其实错了。剔除掉少部分生源好或者学风佳的大学,大部分大学生都是学了很多碎片化的知识。

知乎有很多人说了过度看重碎片化知识的危害。其实非一流大学就是教给你很多很多门课但是每门课要求不高。懂一点高等数学但是不会用它建模、懂一点英语但是只能过四级、懂一点计算机但是只能过二级、懂一点专业课但是只会皮毛(譬如说明明是法学科班,考司考要考好几次)。。。

如果毕业后能进一家好公司,这家好公司可以培养你成才。如果毕业后几年都进不了好公司,那就是啥都不会。

——————————————

中低端大学里的中低端学生适用于本答案。

其实北清复交等一流大学的本科生也是开很多课,但是他们一是老师要求高,二是学生自学能力强,所以他们中很多人可以做到广博与精深兼得。

—————————————————————

高中教育(尤其是竞争激烈省份)的本质是要求学生高考考得好,所以高中会集中精力反复琢磨高考科目。

中低端大学本科教育的本质是必须假装教给学生很多东西(因为师生水平太有限,所以学得太多必然造成教得浅、学得浅、低要求),所以大学有些又难又重要的课,老师也是让大部分人及格,师生一起混过去。

大学的培养方案最初的源头是来自名校,也就是说这些培养方案其实只有名校的师生才能在四年里完成(即在四年学很多课而且学得不浅)。

无奈,中低端大学东施效颦,硬要效仿名校开那么多课。东施效鼙的后果就是非名校的老师对每一门课都大幅度降低要求,随便混混就给及格。

我们可以说中低端大学故意妨碍了学生对知识的深度掌握。

——————————————————

中低端高中校长的脑子是这么想的————高考必须考好,但是我校师生水平一般,所以干脆削减体育课、音乐课、美术课,集中精力搞高考那几门。牺牲广度、成全深度。


中低端大学校长的脑子里是这么想的————为了在形式上(注意:是形式上)展示我校师生的实力,所以每一个专业的开课门数要足够多。牺牲深度与精度、成全广度。

赞同:664创建时间:2017-04-15
评论:80最后更新:2017-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