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过去误以为具备很高“主观能动性”的因素其实自由度并不高。
———————————————————
举个例子,一个五十岁的人说他当年成绩很好无奈家里赤贫,所以没有上大学,自己混得一般。大家会同情他,因为“家境差”是一个客观的、不受他控制的因素。
于是,我们人类强调客观不足的话用主观能动性来补。譬如说自律、勤奋、抗压性强、大度。。。。。。。。如果一个人公开扬言自己家起点不算很低,但自己就是控制不住地懒惰,所以不成功,他不会收获理解。
———————————————————
我觉得我们过去划分在“主观能动性”里的那些因素,其实自由度不如我们想象的那么高,当事人确实无法操控自如。
举几个例子:
一、很多正在读书的人知道顶级大学的学生很刻苦很卷,在大道理上也知道“笨鸟先飞”的道理。自己发自肺腑想闲,很厌恶太勤奋。偶尔发毒誓向最优秀最自律的大学生看齐,但三分钟热度而已。
大道理上承认勤奋,但实际无法贯彻下去。
二、很多人在大道理上知道抗压性高是特别优秀的品质,但自己遇到压力大的事情就会白天发愁。白天发愁完之后,晚上做梦也有。也就是说,自己就是无论无何也做不到“抗压性强”,绝对不会去主动干高压力高回报的工作。赚钱再重要也不如保命重要。
三、很多干某种职业的人一辈子都没有考下自己职业含金量最高的证,他知道自己行业的证书是咋回事,但自律性不够。(提醒一下,考证不需要找关系,特别自律即可)
——————————————————————
大部分普通人是这样的:
一、家庭起点一般,不算高但也不是特困家庭,家境至少不会给他读书拖后腿。
二、智商一般般,确实不高,但也不低。
三、自律、勤奋、抗压性强。。。。。。等一系列看起来靠主观能动性的美好品质,他都做不到或者只能做到一丢丢。因为一旦他向这些美好品质靠拢的时候,就浑身不自在、不舒服。
———————————————————
我的答案其实是接近真相的,但是被人类社会最大的政治正确给遮蔽了。因为人类社会有一个被精英塑造的舆论,表达如下:
剔除掉家境太拖后腿的人,大家都要努力奋斗,不努力奋斗的失败者就没啥好说的。
————————————————————
大家应该(有“应该”两个字)努力奋斗没有错,但我的答案聚焦的是很多人一旦开始努力、自律、承担压力。。。。。。就开始不舒服、开始抵制。
“应该”永远无法等于“实际上做到了”。
实际上做不到的人并不会站出来反对大道理。譬如说,抗压性很不好的人不会到处说抗压性强不应该。譬如说,很懒惰的学生并不会在抖音拍视频说学生勤奋不应该。譬如说,没有考到含金量高证书的人也不会发帖散播考证是不对的言论。
久而久之,你一上网就发现人民全体都承认自律、勤奋、抗压性强是应该的。但真相是大部分人做不到或者只做到了一点点。
————————————————————
为啥做不到这些优秀的品质?一个很大的可能性是先天禀赋+早期人生经历,已经让一个成年人大体定型了。(我说“大体定型” ,而不是绝对定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