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构几个例子。
例子一:假设某学校有一个班级,有男生有女生,该班男生有百分之六十更偏爱生儿子、百分之四十更偏爱生女儿。有一天开班会,该班一女生上台痛斥重男轻女的现象。然后,该女生问:“请台下结婚后更想生儿子的举手。” 结果可能是无人公开举手。。。三天后,有人就此问题对该班男生进行无记名民调,一部分偏爱儿子的男生心里觉得偏爱儿子似乎显得很low,于是勉强填不偏爱儿子或者弃权不回答。
例子二:一个社会正在掀起主张女性独立自主不靠男人的思潮。受到这种思潮的压力,公开表示要靠丈夫的女孩子很少,无记名民调中要靠丈夫的女孩子会多一些,实际上靠丈夫的女孩子更多。
————————————————————————————————
总而言之,当一个环境因为种种原因形成气氛——A观点比较蠢、A观点不够包容大气、A观点没文化、A观点逼格不高。。。。。。那么,持有A观点的人会变得不怎么爱公开发声,甚至在匿名民调中都藏匿观点。
美国有美国的“政治正确”,知乎也有知乎的“政治正确”,每个地方都有这种或大或小的舆论压力。以知乎为例,如果一个观点分为两个阵营,假设其中一个阵营的发言者全部不匿名,而另一个阵营存在好几个匿名发表观点的答案并且匿名答案并不涉及个人隐私,就几乎就可以表示匿名者代表的这一方在知乎“政治不正确”,他们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是属于某阵营的。
——————————————————————————————————
这些事情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它给我们的启示就是不能把观点的逻辑与论据之争转化为观点持有人的逼格、人品、素质孰高孰低之争。有些人特别喜欢抱团嘲笑对立阵营人品low,用这种手段压制得对立阵营没有声音,会给你造成错觉。
假设有一个论坛,凡是有人发表经济上偏左的言论,偏右的人就上去嘲讽对方仇富、没本事自己发财、loser。时间一长,该论坛就只剩下亲近资本家的人发言,从而造成误判——以为中国人的思想都不偏左。
一个议题,把严肃的思辨转化成人身嘲讽,就会使得对立方的声音藏匿起来。那些主动嘲笑别人而且嘲笑得很成功的人也是受害者,他们会误判形势。
美国媒体、知识分子就是力图营造逼格高的人支持希拉里、素质低的人才支持特朗普,从而使得民调出现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