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做法有待商榷,但是我从这一类做法中提炼出了一个原则。阐述如下:
——————————————
人的一生会吃各种苦,有些苦是有时间段次序的。举几个例子,你不会在七岁体会到欲火焚身的苦,你不会在十二岁体会到生孩子养孩子的苦,你一般不会在十六岁体会到职场的苦。。。。。。
假设二十八的未婚的甲先生正在思考自己该不该有子女,而你是一个魔法无边的人,你不妨让甲先生经历一次辛辛苦苦结婚、生娃、养娃、老去的过程,然后经历一次没有生养孩子的所谓的孤寡老人的人生。。。你最后用魔法把他变回二十八岁,他决定自己要不要孩子就会理智得多。
————————————————
没有魔法怎么办?我们做决策的时候需要尽量把人的一辈子可能会吃的比较典型苦全部提前到一个时点(譬如说十六岁)体验,然后这个十六岁的孩子选择自己(相对而言)可以接受的路。
譬如说,一个资质一般般的高三生正在犹豫学A专业还是B专业,你可以买两个专业的书给他看,还介绍两个专业的就业情况,由他判断。其实这是不够的,更好的法子应该是拜访两个专业的大学高年级学生、职场人士,问问他们的苦与甜,努力让这个高三生知道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的不同专业的职场人的不同的痛处。
把未来的不同的苦提前拉到十几岁感知其实是人生大智慧,只不过具体操作需要更细腻严谨一些。只有这样才能形成相对正确的决策,让当事人不后悔(最起码堵住她未来对亲爹表示后悔的嘴)
——————————————
还是补充一个男女关系的例子算了。如果一个十八岁男大学生觉得念大学不谈恋爱很好,就应该拉他去婚介所,让他问婚介所的负责人二十六岁的处男找处女容易么?当十八岁的男大学生提前知道二十六岁老处男的苦,他就会知道怎么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