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了题主很久,我来回答一下吧。
我没有资料和文献,只是看过明朝那些事和知乎百度各网友的资料。
从政治制度来看,是中原王朝无误的,政治制度都是汉奸们弄的。从这一点看是没错的吧。
不过问题是他们不是汉人啊………
关注了题主很久,我来回答一下吧。
我没有资料和文献,只是看过明朝那些事和知乎百度各网友的资料。
从政治制度来看,是中原王朝无误的,政治制度都是汉奸们弄的。从这一点看是没错的吧。
不过问题是他们不是汉人啊………
这么难得一道题,我是没资格没能力回答的。只能说一些小小的想法,表示感兴趣。
个人认为属于草原文化,虽然形式上是农耕文化。相同的例子是我在向外国人解释很多中国人的行为。
中国在改革开放后以几十年的时间飞速发展到了现代社会信息社会,但是大部分普通人所拥有的知识,经验,认识,习惯的行为仍然是农业社会的。所以会出现各种随地吐痰,乱丢垃圾,闯红灯,不排队等等。
这些不符合现代社会规则的事,都是必须要通过时间以素质的表现行式,把新的社会规则来让国人认识到。
所以清王朝有农业社会之表,但实为游牧文化之里。元朝更是这样的表现。先写这么多吧,手机打字。
女真就不是游牧民族好吧
我来回答一下吧,清代和元代不一样,元代是游牧民族,清代是女真人建立的朝代,她们是渔猎民族,所以他们的统治方式不一样。
比方说元朝的思维方式是什么呢?汉民就像牧场的草一样!所以历史留下的感觉是把自己当客人一样。
清朝不一样,他们开始有很多支部落!统一女真后不能给你一块地方自己去发展吧!所以大家都得一起干!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把所有人当奴才就可以了!为什么这么讲,你给我做事给钱给地位还给土地当报酬。所以汉人当汉奸的多。女真开始是没有文字的怎么办用创字!但是他们的字不怎么好,通常一个字不同的句子里不同意思,所以他们主流还是用汉字。
上一讲咱们留了个引子,说到大清在入关之前,就已经继承了元朝的正统,入关之后又继承了明朝的正统,就把两个正统给整合在了一块。清朝继承明朝的正统性这个好理解,但是大清入关之前就继承了元朝的正统,这个就得解释一下了。
大清入关依靠的力量是啥呀?你可别说是吴三桂把它引进来的,大清入关首先是得自身有力量。
大清自身的力量来自什么呢?不仅仅是来自满洲八旗,而是来自满蒙联盟,就是满洲人和蒙古人结成的一个紧密联盟。
而之所以蒙古人肯买满洲人的账,首先是因为皇太极继承了元朝的正统。说到这,你就明白这个事情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性了。
西藏和蒙古的联动关系
那么,叱咤风云的蒙古人,为啥会接受满洲人作为他们的大汗呢?
这个还要从西藏说起,西藏和蒙古在历史上也有好几次互相支持、互相联合的过程。
正是这种蒙藏联合,让雪域高原上发生了巨大变化,藏传佛教也因此变成今天这个样子,也才有了达赖喇嘛这种制度的出现;
反过来,这个过程也让蒙古草原上的精神世界陷入分裂,随后开始了长时间的内斗。于是,大清趁机抓住机会崛起,形成了新的军事联盟,也就是满蒙联盟。这才有了后来入关征服中原的可能性。
雪域高原和草原世界互相影响的过程,就是咱们这讲要讲的主要话题。
蒙古高原的继承逻辑
咱们先来看看在明朝的时候,蒙古高原上都发生了些什么事情。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看到朱元璋的大军北伐,觉得打不过,于是自己主动逃离北京回到草原上。
但是他并不认为元朝已经灭亡了,而只是认为元朝统治的地盘变小了,中原丢了而已。元顺帝及其继承人在草原上以元朝的名号继续统治,史称北元。
但是这些蒙古大汗已经没能力控制草原上的众多蒙古部落了,部落彼此之间经常各种混战。
不过,蒙古人有了统治中原的一百多年历史,继承逻辑跟原来在草原上的兄终弟及的顺序早就不一样了。虽然草原上一片混战,对于谁有资格当最高的大汗,各个部落却是有共识的,那就是,只有黄金家族的人,才可以当大汗。
什么叫黄金家族呢,就是成吉思汗的直系后代。后来,这个概念又进一步窄化,只有成吉思汗的幼子拖雷这一脉的后代,才算黄金家族。黄金家族中,又是长子这一支有优先继承权,其他人只有在该脉找不到合法继承人的情况下才有继承资格。
历史上,中间偶尔也有会其他不符规则的人夺取蒙古汗位,但没多久,汗位还是会回到正统继承人手中。
只要各个部落对于法统的唯一性有共识,蒙古人的精神世界就仍然有一种底层的统一性。在北元后期开始,正统大汗固定在了察哈尔部,只有这个部落的首领才能成为大汗。
蒙古世界的法统分裂
但是,在16世纪中期,也就是明朝统治的中后期,出现了变化。
黄金家族的小支当中崛起了一位英雄,叫做俺答汗。俺答汗非常能打,带领着自己所属的土默特部,几乎统一了整个漠南地区的蒙古诸部落。赶上这个时候正统大汗的武力不大灵光,就被俺答汗给排挤到了东蒙古地区。
俺答汗几乎成为蒙古诸部的共主,但是因为血统的问题却不能当大汗,这个让他感觉很不爽,于是开始动了别的心思。
俺答汗在继续征战的过程中,一路打到青海,在这里发现了新的机会。什么机会呢?就是藏传佛教。藏传佛教实际上有很多派别,而让俺答汗发现机会的,是其中一个派别格鲁派,也叫黄教。
雪域高原上教派众多,有红教、白教、花教,等等。黄教格鲁派是在15世纪初期建立的,但跟其他教派竞争的时候一直很痛苦,所以他们也一直在寻找外援。
于是,1578年,在一个精心安排的场景中,俺答汗和格鲁派领袖索南嘉措在青海湖边进行了一次会面,这次会面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俩人一见如故,索南嘉措说他一眼就认出,俺答汗是元朝开国君主忽必烈转世,而俺答汗则一眼认出,索南嘉措就是曾经大元帝国的国师--八思巴转世。
八思巴是一位很有名的藏传佛教高僧,在三百多年前,忽必烈和八思巴曾经曾结成过师徒关系,那是蒙古草原和雪域高原发生的第一次相互塑造的历史。
俺答汗和索南嘉措,认为他们的这次会面,就是当年那对师徒的转世重逢。于是两个人互赠尊号,索南嘉措把忽必烈的汗号赠给了俺答汗,俺答汗则封索南嘉措为达赖喇嘛,意思是拥有如大海一般广阔智慧的高僧上师。
今天咱们所知道的达赖喇嘛制度就此建立了起来。格鲁派有了强力外援的支持,很快就压过了雪域其他的教派。
俺答汗这回痛快了,他是忽必烈转世,这可比什么正统大汗都要更加正统,他就可以名正言顺地成为全体蒙古人的大汗了。
不过,为了让人们都接受这一点,必须要让大家都接受藏传佛教才行。所以,俺答汗开始极力推动藏传佛教在草原上的传播。这一次,藏传佛教终于成为蒙古普通百姓的信仰了。
然而,一个衍生性的效果就出现了,等到大家都信了藏传佛教之后,活佛可以向草原首领授予可汗尊号这件事情,也就被普遍接受了。
问题是黄教里面不只有一个活佛,高原上也不止黄教这一个教派,于是一发而不可收,草原上有若干个黄金家族小支的部落首领,甚至还有并非黄金家族的部落首领,都通过成为某个活佛的檀越,就是施主,而获得了可汗的尊号。
蒙古世界的统治正当性,也就是法统就此分裂了,那种精神世界的底层统一性也就破掉了。
蒙古内斗促成的满蒙联盟
蒙古世界的法统分裂,严重削弱了蒙古对于东亚世界的影响力,这就给了大清崛起的机会了。也就是开头说的那个问题,皇太极获得了机会夺得元朝的正统。
这个还是跟蒙古的内斗有关,这个内斗又是跟藏传佛教的一系列影响有关。
蒙古内斗的核心人物是林丹汗,他是在17世纪初期登上察哈尔部的大汗地位的。注意啦,他是察哈尔部的大汗,这可是黄金家族的正牌大汗。林丹汗也是个雄才大略的人,而俺答汗的后代则不那么强大了,林丹汗便决心要重新恢复正统大汗的地位。
但是他也得面对黄教已经是蒙古人普遍信仰这样一个事实。林丹汗也信仰黄教的,为了能够吸引到足够多的支持者,他组织人把大量的藏文佛经译成了蒙文,这样就可以在某种意义上掌握蒙古地区的黄教解释权,从而统合其他蒙古部落。
光是掌握精神解释权还不够,还要在军事上把不服的挑战者压制住,所以林丹汗又进行了一系列战争。
但是,那些不服的部落根本就不理林丹汗,一旦打不过,就投奔女真人去了。这下把林丹汗气坏了,我帮你们建立更完整的精神世界,却没人买我的账。既然黄教不能给我带来帮助,我干嘛还要信黄教。
林丹汗正在郁闷中,另一个蒙古部落喀尔喀部有一位好兄弟却图汗来找他,跟我一块改宗得了,别信黄教了,改信白教的红帽派吧。
林丹汗一气之下跟着却图汗改了宗,这下别的蒙古部落更排斥他了。皇太极趁机联合这些蒙古部落,在1634年一举打败林丹汗,成为满蒙两大族群的霸主。
但这会儿皇太极还没能继承元朝的正统,必须得拿到元朝留下的玉玺才行,但玉玺还在林丹汗手里。
这会儿被打败的林丹汗去哪了呢?要说林丹汗真是个英雄,他在这会形成了一个极为大胆的战略。林丹汗带着仍然忠诚于他的部众逃往青海,计划在这里和他的好兄弟却图汗会师。俩人加一块手上就有将近十万人,这支力量可以横扫雪域高原了。
林丹汗计划凭这支大军攻入西藏,以千钧之力灭掉黄教,扶植红帽派,一举掌握住雪域高原的精神秩序。然后,再逆袭回蒙古,扫平已经丧失了黄教精神世界的蒙古诸部,一举成为横跨草原与高原的霸主,同时掌控政治秩序与精神秩序,雄踞整个内亚世界。
这个大胆的战略如果能够成功,会结合起高原与草原两种力量,将会对东亚其他力量形成巨大的军事压力。
从汉武帝开始,中原帝国的战略目标之一,就是要防止草原与高原联合起来,以免受到一种战略包围。
汉武帝为了防止草原上的匈奴和高原上的西羌形成联盟,不得不攻占河西走廊,把它们隔开,而为了保住河西走廊,又不得不通西域。
河西走廊地图
林丹汗的战略极有想象力,但是人算不如天算,他到了青海没多久就染上天花病死了,伟大的战略无疾而终。
林丹汗死后,他的家人无处可去,只好又回到老家投降了皇太极,并交出了大元传国玉玺。皇太极于是登基称帝,成为满洲人和蒙古人共同的大汗,满蒙联盟的军事基础就此成立。
本讲小结
总结一下,今天讲的主要内容就是,雪域从草原方向获得政治秩序的输入,使得雪域内部的教派秩序发生深刻变迁。
草原则从雪域获得精神秩序的输入,这个输入却在蒙古世界产生深刻的影响,反过来给了满洲人以崛起的机会,满蒙联盟成为大清得以夺取天下的重要基础。
但不要以为大清的天下就是靠满蒙联盟的战争能力维系的,实际上,大清帝国经过多年征战,把汉满蒙回藏全都纳入了中华帝国的统治之下,这背后有一系列极为高超的治理技术。
没有这些政治智慧,大清根本就维系不了如此庞大的帝国,今天的中国也无法继承一个庞大的领土。
那么,大清究竟是怎么做的呢?这就是我们下一讲的主题。
这一讲我们来说一下鸦片战争以前的大清。跟其他朝代相比,大清离今天太近,清朝末年又遭遇到太多令人憋闷的历史,导致咱们经常难以平心静气地讨论大清的历史。
实际上,大清的帝国统治有着非常高超的政治智慧,差不多可以被理解为古代中国的最终完成形态。
最终完成形态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大清差不多是把中华帝国所需要的各种要素都成功地整合进来了。
注意,我在这一讲里所说的都是鸦片战争以前的大清,对它的评价也是基于古代中国的标准,大清还不是个现代政治体,咱们不能用现代政治的标准来简单化地衡量大清,那会严重地扭曲我们对历史的认识。
错误地理解历史,就没法恰当地理解今天的中国。
游牧者的春天
要讨论大清的历史,可以先把视野放大一下。
进入公元15世纪之后,世界气候进入一个小冰期时代,但对游牧者来说,他们进入了政治上的春天。从西边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开始往东,波斯帝国、印度帝国、大清帝国,都是在这一两百年里由游牧者主导建立的。
大清入关,只不过是游牧者在欧亚大陆上普遍获得主导地位的一个案例。大陆上唯一的例外是西欧和北欧,那边离草原太远,游牧者没法深入进去。
冷兵器时代的游牧者,不仅是战斗力强大,纵横驰骋的空间尺度也大于定居者。大清入关之后,在大明的基础上大规模开疆拓土。
你可别按照咱们经常看的历史地图来理解大明,表面上看大明的疆域一直覆盖到黑龙江以北,但它维持这个疆域只有很短的时间。并且,对东北地区的统治,大明只是给当地的土著首领发了个任命状,人家接受不接受,主动权并不全在大明这边。
大明对于东北的实际统治,只延伸到今天辽宁的中南部地区。到了明朝后期,帝国疆域更是大幅收缩,大约只相当于收复了幽云十六州的大宋,再加上大理国和小半个西夏的领土。
大清在1644年入关,自带了东北和内蒙的庞大领土。到1660年代,最终击败了南明政权的剩余力量,征服了整个中原。
郑成功家族在台湾坚持与大清对抗,到1680年代也被征服了,接下来的历史主要就是跟准噶尔汗国的PK了。
1690年代,大清第一次打败了准噶尔,把外蒙纳入帝国疆域。
1720年代,再一次击败准噶尔,把雪域高原纳入帝国统治之下。
到1750年代,经过又一次大规模战争,最终灭亡了准噶尔汗国,把整个西域纳入帝国。乾隆说西域是汉唐时期的帝国故土,现在重新回归,这叫故土新归,赐名为“新疆”。
到了这个时候,咱们经常说的统治了汉满蒙回藏的大清帝国,终于全部整合起来了。此时大清帝国的领土接近于明朝末期的四倍。
明朝晚期万历年间疆域图
清朝乾隆年间疆域图
尽管后来晚清的时候又丢掉了不少,但剩下的领土仍然是明末领土的接近三倍,今天的中国继承的就是大清留下的疆域。
可见在领土意义上,大清曾经为中国攒下了多么厚的家底。你比较一下明朝晚期的地图,和大清地图以及今天的中国地图,就明白了。
中国地图
大清的多元帝国
大清征服的疆域极为庞大,治下的人口也是极为复杂,没法用同一套办法吃遍天下,在不同的地方必须发展出不同的统治技术。
大清在这个过程中把大辽开创的二元帝国治理技术,发展为多元治理技术。汉满蒙回藏这些次级区域,在大清内部各自起到了其他区域完全无法替代的作用。
大清的最高统治者在这些地方也以不同的身份出现,作为体系的中国,其内部整合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汉人为主体的中原地区,是整个帝国最有钱的地方,所以这里主导着大清帝国的财政秩序,依靠这里的庞大财富,统治者可以把八旗的军事贵族都给赎买掉,克服掉周期性的继承危机。大清统治者在中原以皇帝的身份出现,这是儒家所赋予的身份。
再看草原方向。冷兵器时代最强大的军队是草原骑兵,所以满蒙地区的游牧者主导着整个帝国的军事秩序,统治者在这里以大可汗的身份出现。
只要有满蒙骑兵,就能控制中原。反过来,只要有中原,就能统御满蒙的军事贵族。
满蒙里面的满,那完全就是自己人,“蒙”的内部则很复杂了。比如蒙古的科尔沁部,世世代代和满洲贵族通婚,康熙的奶奶孝庄太后就是科尔沁部的,这个部落早就被满洲皇室当做自己人了。
此外还有内属蒙古,就是由大清皇帝派人直接统治的蒙古部落,这里不设置世袭的土著首领,也算半个自己人。
再有外藩蒙古,算是作为藩属的蒙古部落,它们有自己的世袭土著首领,和大清皇室有点类似于合伙人的关系。内属蒙古和外藩蒙古,与后来的内蒙古、外蒙古有一部分重合,但并不是一回事。
对大清皇上来说,外藩蒙古还是要加以某种控制的,以避免当年大金被成吉思汗征服的历史重演。
怎么控制呢?这就要看外藩蒙古的战斗力的基础是什么了。蒙古地区的自然条件支持不了大规模人口,所以它的战斗力不是靠人多,而是靠蒙古骑兵的高度机动性,一旦把这个机动性给控制住,外藩蒙古就不会构成威胁了。
大清有一个非常高超的办法,就是大力鼓励蒙古人信仰藏传佛教。上一讲说过,俺答汗就推动过这个事情,大清把它继续推向深入。
为啥这个会对大清有帮助呢?不仅仅是因为信了教的人有好生之德,不愿意喊打喊杀。更重要的原因是,藏传佛教,尤其是格鲁派的信徒,都会从属于某一个寺庙。
牧民是可以移动的,但寺庙移动不了。信了教的蒙古游牧民,游牧半径就被寺庙给固定下来了,就进入某种准定居状态。高度的机动性没有了,对大清就不构成威胁了。
康熙曾经说过“一座庙胜十万兵”,这是实打实的胜过十万兵。
但是皇上还得想法再对藏区形成一种有效的统治,避免蒙和藏联起手来。怎么做呢?
大清统治者除了皇上和大汗之外,还有第三个身份,那就是文殊菩萨转世,在藏传佛教里获得了一个特别高的地位。
你达赖喇嘛是观世音菩萨转世,我是文殊菩萨转世,咱俩级别差不多,这样,皇上凭这身份,对藏传佛教就有了一种特殊的控制力。藏传佛教可以说是在特殊意义上提供了帝国的精神秩序。
西域地区,则是主导着整个帝国所需要的安全战略空间。因为外蒙与新疆、尤其是北疆,在军事地理上可以说是同一个空间。
所以,清末重臣左宗棠要收复被中亚冒险家阿古柏所割据的新疆时,就上书朝廷说,“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也就是说,如果新疆没了,蒙古就悬了,如果蒙古没了,那北京可就悬了,大清也就完蛋了。
汉满蒙回藏这些个地方,彼此之间有着极为深刻的相互依赖相互塑造的关系,以至于脱离开一方完全解释不了另一方,它们共同构造了一部作为体系的中国史。
直到大清,才把这些地方全都纳入到同一个帝国之中,汉满蒙回藏各得其所,每个亚区域都有它不可替代的价值和功能。
满蒙回藏的人数少,但在帝国内部的权重并不低,汉族人数多,但权重并不会更高。
所有这些区域,通过大清皇帝的多元身份而获得统一,多元帝国实现了内在的均衡。作为体系的中国,到这时才完整地获得其政治统一性,为今天的中国奠定了政治基础。此前的历史,可以说都是为这种政治统一性做的准备。
大清帝国的中介性因素
大清帝国的治理技艺之高超,还体现在,它善于寻找到各种中介性因素,作为帝国治理的依靠力量。
比如,台湾有学者研究发现,在清朝时期,台湾的人口主要分成三类,一类是从东南沿海迁徙过去的汉人,一类是当地已经汉化的土著,被称作熟番,还有一类是没有汉化的土著,被称作生番。
你能猜到大清统治的依靠力量是谁吧?是熟番,熟番就是汉人和生番之间的中介性要素。
为啥帝国一定要找到中介性要素呢?原因在于,中介性的要素有着一种跨界性的身份,它与两边都有相似之处,两边对它都会有所认可。但它与两边也都有不同之处,两边也都会对它有所排斥。
于是,中介性要素要想获得比较好的地位,便只能依赖于朝廷的支持。在朝廷这边来看,中介性要素为了确保自己的地位,别无选择,只能对朝廷保持高度忠诚,所以是可信赖的。
而另外两边的任何一边如果反抗朝廷的统治,朝廷都可以联合起中介性要素与另一边,来压制反抗者,在任何时候都能保持二比一的关系,统治就更稳定。
这样一种了不起的政治智慧,在大清治理各个地方的时候都能看到。
比如,在蒙古地区,用皇上直接统治的内属蒙古,作为满洲与外藩蒙古之间的中介性要素。
再比如,大清通过藏传佛教来统御蒙古,却又规定,蒙古的两个大活佛,必须从藏族地区转世,而不得在蒙古地区转世,以这两大活佛系统作为藏与蒙的中介性要素。
还比如,对新疆的统治,在南疆地区,是依靠当地传统的头人制度,叫做伯克制。大清允许当地穆斯林都保留过去的着装习惯,也不用剃头梳辫子,但是土著头人、也就是伯克,干得好了,朝廷赐给他剃头梳辫子的权利。
在内地,梳辫子是义务,到了新疆反倒成了恩典。为了得到恩典,伯克就会努力干活,等到他梳起辫子,也就成了当地穆斯林和北京之间的中介性要素。
在整个帝国的层面上来看,大清以汉文化水准已经很高的满洲为中介,把蒙古和中原给联系起来。又以蒙古为中介,把雪域高原以及西域新疆与整个帝国联系起来。
而在这样一种帝国结构下,大清皇帝也不再是满洲人的皇帝,只要他固守这个身份的话,就无法统治这个庞大帝国。
大清皇帝成为超越于汉满蒙回藏之上的天下共主,以皇帝的多重身份凝聚于一身为基础,而把整个帝国统合起来。
本讲小结
鸦片战争之前的大清帝国,有着高超的统治智慧,汉满蒙回藏各个亚区域都被它整合进一个彼此相互依赖的体系当中。
古代的中国历史达到了完备状态,作为体系的中国获得了政治统一。
但是,也正是在这种超级的大一统当中,中国历史走上了一个自我锁死的状态,以至于它为了能够继续向前发展,便产生了一个深刻的内在需求,就是要加入世界秩序。
这就是我们的下一讲的主要内容。
节选自外交学院教授施展《枢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