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倬云式教育理念与技术人才培养的调和方式

有言在先,凡是在这个问题上打算批评我不高明的人,必须给出建设性批评。也就是说,你批评我可以,你得想一个更高明的法子,至少你本人觉得更高明。

————————————————————

许倬云教授的意思是人活着要想“大问题”,而不是当一个“凡人”。但是,人活着就要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卖艺谋生”,对于绝大多数人,上大学的目的还是要学一门“专业”,脚踏实地比仰望星空更迫切。

能够兼顾“仰望星空”与“卖艺谋生”的法子其实是有的,很简单,中国各大学(尤其是重点大学)把已经存在的所谓“通识课”的学时聚焦到一到两个特定学科,而不是均摊到各个学科。举个例子,假定某技术性质很强的大学已经拨了一百个单位的时间让工科学生去上通识课。那么,这一百个单位的时间应该向哲学聚焦。譬如说,给哲学(含纯哲学、伦理学、宗教思想、政治哲学)70个单位的时间,其余的15个单位的时间分给心理学(含进化心理学)、10个单位的时间分给经济与管理、5个单位的时间分给社会学。没有涉及的学科,开个很高明而且很简短的书单下发给全校学生。

哲学具备“涉及根本问题”与“难度大”两大特点,适合聚焦。

——————————————————————

对于生源不好的大学,我这个法子不顶用,但是,你的法子恐怕也不顶用。对于生源好的大学,我的法子可能有点用,也欢迎你提出更高明的法子。

我本来打算抨击几个大学的面面俱到的通识课模式的,但还是忍住了,得罪名校不太好。这些名校的通病就是把有限的通识课时间分给N(N大于10)个学科,这个就很不对。如果不是哈佛、耶鲁那种级别的大学,就别求广,通识课聚焦哲学是一个不坏的选择。

赞同:56创建时间:2020-03-23
评论:37最后更新:2020-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