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一个很聪明很勤奋的高一学生问老师;“如何被北大录取?”。老师说“全省排名足够高。”学生问:“多高?”。老师开始分析。。。。。。
在这三年中,该生与老师有时候还会分析策略——是该多花时间看数学还是看英语?
再过几天,该生将走上考场。是否被录取的主要(虽然不是唯一)因素就是省内排名。假设省内排名很高且报考北大,北大没有充足的理由是不能拒之门外的;假设省内排名很低,北大没有充足的理由是不能录取他的。
所谓做题家的竞技场就是比拼分数、排名,排名到位了好结果自然就来了。剔除掉竞赛等少数特殊情况,分高的输给了分低的,分低的会联系记者控诉黑幕。
这是一种因果关系很确定的竞技——我强大了(分数高了),就会在录取结果上赢过很不强大的人(分数低的),几乎不会出差错。
————————————————————————————
常年被考试思维熏陶的人,如果把这种做题家思维迁移到在两性关系上就是:
1、强行给自己看到的美好爱情(或婚姻)找确定性因果关系
2、自己开始根据自己找的因果关系努力
3、自己的条件具备了或差不多了,就指望有美好配偶等着自己(类似于分数很高的人指望北大录取)
说得更具体一些,假设一个高一男生在知乎看到一个真实的(注意:真实的,不是假的)美好的爱情故事,一个美好的女子欣赏自己丈夫的思想境界、才气,两个人和谐地生活着。于是,该男生发挥自己的做题家思维,他觉得自己似乎也挺有思想的而且还不丑。如果自己进一步加强修炼,未来就会有一个美好的异性等着自己,自己不需要“人性化”(黑化)。
真相是,上面提到的真实的爱情故事之所以发生,第一原因其实不是男方有思想,第一原因是男方命好(用科学的话叫做“偶然性”)。理由很简单,我可以找出很多很有思想、才气的男人(譬如说金庸)的两性关系是一地鸡毛,谈不上什么“灵魂伴侣的生活”。
高分换好的录取结果,会导致纯情少男一个很强大的思维惯性————“我通过我先做个纯情男换取我未来的妻子是个纯情女”、“我通过我思想境界高换取我未来的妻子思想境界高”。。。。。。容我爆一句粗口,谁他妈答应你了?命运之神什么时候答应你了?高考是社会主义祖国用强大的国家机器主持公道,是特例。你不能拿特例说事。
————————————————————————
在我自己的亲友中,有成功男士被老婆骂了一辈子、唯唯诺诺,而大家公认的脾气温和大方的已婚女士的丈夫恰恰是很不成功人士。你找谁说理去?如果用做题家的高考思维的话,凭什么成功男士的老婆敢骂他打他甚至打骂公婆,不成功男士的老婆对丈夫好对公婆好,天理何在?
生活是有极强偶然性的。而理想主义文艺作品配上中国纯情少男的做题家思维是——因为故事的男主角达到什么高度,所以他才娶了什么高度的女人,这是用确定性取代了偶然性,偶然性才是真相(算命的会把“偶然性”替换为“命”)。
理想主义文艺作品最大的邪恶就是几乎没有偶然性,有才气的男主角在电视剧中一定会有女性欣赏其才气的,有德的男主角在电视剧中一定会有女性欣赏其道德(这一条最坑,坑了太多人)。。。。。
————————————————————————
真正靠谱的策略只有一条——不管自己是优秀还是不优秀,都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只能遇到自己所在时空中平均水准的异性。尤其是性道德,一定要做好只能遇到平均水准异性的心理准备,一定不要因为自己的高道德而幻想自己妻子是高道德。一定要断然抛弃做题家思维,在人生早期“人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