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某些文化类型长到了十六岁(或十八岁),他们是该文化类型在那个年龄的集大成者、归纳者。
二、他们是一套系统性的“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初创者(之一),这一范式脱胎于该类文化,并极大地影响了生活在这一文化中的后代,塑造了民族心理的一部分并延续至今。
三、他们能够成为“圣人”级别的人,也是一种时势造英雄。孔子这种级别的人生在今天,也只能是北大哲学系的一位不错的教授,仅此而已。如果运气差一点,转世的孔子说不定因为山东省高考竞争太惨烈了而没考上北大、只能去山东大学读书。
四、今人对轴心时代经典的阐述的深度,很可能超过作者本人的理解。譬如说,20世纪最顶级的中国哲学学者对于四书五经的阐述之深刻精到,很可能超过原作者。2020年口才最好的理论物理博士通过精心备课,对于《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完全可以讲得不比牛顿差,因为这个物理学博士是带着更高的物理学观点俯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的。
五、一门学问是发展的。康德、黑格尔的哲学比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更深刻。如果你承认物理学发展了,为啥不承认哲学、政治学也发展了?
再举个例子,历史学家承认的佛祖的言论其实不太多。如果你发现有人谈佛教哲学谈得极其深刻,他十之八九吸收了历代高僧、学者对佛学的发展,而不仅仅是看过历史学家承认的佛祖的原话。从哲学角度看(也就是说不从信徒角度看),佛祖涅槃后的佛学是发展得越来越深刻的。
六、轴心时代科学很不发达,所以他们对很多问题的看法不如今人准确深刻。譬如说,孔孟不懂现代心理学,所以他们有些一厢情愿的教育学观点。
七、今人发展出的很多其它的学问也是极其深刻的,不必厚古薄今。譬如说心理学、经济学、数学。。。。。。
八、轴心时代大学者的伟大也在于他们提出了一些伟大、永恒的问题。对于这些伟大、永恒的问题,后世学者回答得不比轴心时代大学者自己的回答差。
九、古人面对的社会不如今人面对的社会复杂,他们不见得能回答好今天的问题。譬如说,孔子穿越到2020年来回答知乎的伦理道德题,真不见得比你我答得更好。也许孔子一答题就被田园女权喷死了。
十、如果你并不是职业研究古典学的,对待轴心时代经典的精力投入要适度。投入过多反而影响自己的智慧最大最深化(先不提赚钱这种话题)。
——————————————
总而言之,对于轴心时代集大成的学者,我们尊敬而不神化;对于轴心时代的经典,我们应该阅读但是并不抬高到比近现代学科著作更高的位置。